博水园

《博水园》

第164章再注真经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玉真公主看着书轴,笑着说:“阿兄之前说过,有事需要问我们,应该就是想咨询玉真多年来研修《道德经》的体会吧?”唐玄宗点了点头,说:“正是此意。玉真修道多年,对《道德经》的体会必然跟常人不同,尤其当虚谷真人住在长安两年多的时日里,更是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我第二次写《御注道德真经疏》,很想听听玉真的独到见解啊!”玉真公主心想:“半年前,朝廷强行征兵攻打南诏,结果死伤无数,搞得人人自危;而下个月又是天长节,正好趁此机会,我劝说阿兄放弃各项庆祝活动,以避免激化众多百姓的怨恨。”便说:“玉真修道数十年来,对《道德经》确有一些深刻体会,可大都局限于一己之身;阿兄乃一国之君,所思所虑,所行所为,无一不是围绕如何治国和亲民来进行的;倘若玉真仅能说出个人狭隘见解,只恐阿兄听了,可能没有丝毫兴趣。”

唐玄宗笑着说:“玉真太过自谦了。我也清楚,虚谷真人来到长安后,经常和玉真交流各自对《道德经》的体会。两年下来,玉真早就扩展视野,不再囿于成见,必将《道德经》的体会和大唐的兴盛紧密联系起来。我相信,只要说出来,对我第二次写《御注道德真经疏》将有很大帮助,还望玉真勿要推辞。”玉真公主说:“阿兄既然这般相信玉真,玉真也只好直言不讳了。”唐玄宗点了点头,说:“直言不讳方是真情,玉真只管直言不讳便是。”

玉真公主说:“实不相瞒,若说对《道德经》的体会,近段时日,玉真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和震撼,说出来后,还请阿兄能够见谅。”唐玄宗颇觉意外,说:“玉真说出来后,我定能够见谅。”玉真公主平静地说:“近段时日,无数长安百姓来到玉华观,或是祭拜太清道德天尊,或是直接找到玉真,述说着自己亲人的悲惨遭遇,希望太清道德天尊或是玉真,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回到家里,因为家人全都殷切盼望他们归来。当时,玉真颇为纳闷,为何如此多的百姓拥有这种心愿呢?仔细一问,才知是他们的亲人突然被朝廷抓去当兵,没有经过任何训练,便急匆匆奔赴大唐西南攻打南诏,至今生死难测。玉真听了,这才明白过来,不断安慰这些百姓勿要着急,还说朝廷攻打南诏,定是准备充分,不久便会获胜,让他们回家耐心等待好消息。这些纯朴善良的百姓很感动,连连磕头,放心地离开了。谁知,未过多久,这些百姓再次来到玉华观向玉真哭诉,说噩耗传来,大唐攻打南诏再次惨败,阵亡数万人,剩下的唐军已陆续返回,但他们的亲人却再也回不来了。”说到这里,玉真公主极力抑制住内心的伤感,停了下来。

唐玄宗紧皱眉头,若有所思,未予作声。郎梅心里产生一丝担忧,对大唐攻打南诏之事,自己和师父早已知晓;最终唐军惨败而归,导致群情激愤、怨声载道,也已不是秘密了;此时提及这件不愉快的事情,圣人听了,会是什么心情呢?如果生气的话,师父又该怎么劝说圣人放弃下个月欢庆天长节呢?静默一阵,唐玄宗缓缓地说:“玉真所说之事,我也听杨国忠奏报过。唐军攻打南诏,出现伤亡,或胜或败,都乃正常现象,还望玉真勿要放在心里。”

玉真公主说:“看见那些百姓为失去亲人而悲恸欲绝时,玉真心里无比沉痛,实在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也由此真正体会到了《道德经》的深刻含义。玉真听说,唐军三次攻打南诏,全都是杨国忠在怂恿。作为百官之首的右相,杨国忠理应扶助阿兄治理大唐,认真解决百姓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使大唐长治久安,永葆繁荣兴盛。可惜他只知道通过战争立功扬威,却给无数百姓带来了灾难和痛苦。《道德经》第三十章说的很清楚,‘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说,用大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以武力逞强天下。以武力逞强天下的人,由于恃强凌弱、穷兵黩武,一定会遭到报应。军队经过的地方,荆棘丛生,野草蔓延;战争过后,国家必有灾荒之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取得成果就可以了,决不敢以武力去逞强。取得了战果,不要妄自尊大,不要张扬炫耀,不要骄傲蛮横;本是迫不得已之事,就不应再用武力来逞强。国家一旦强盛就将走向衰亡,这是不懂用兵之道所导致的。不懂用兵之道,国家就会过早地衰亡。《道德经》之所以是千古奇书,就是因为详细阐述了天、地、人、国家等各种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指出了如何对待这些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只是迄今为止,掌握这些方法和途径的人寥寥可数。”

唐玄宗点了点头,说:“玉真所说甚为有理。大唐三次攻打南诏,总共阵亡了十六万军人,却仍未使南诏屈服,可见一味对外用兵,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策。我此次写《御注道德真经疏》时,也在反思这些现象。发生战争后,不仅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且还会给各自百姓带来无穷的痛苦。”郎梅说:“阿翁,郎梅在玉华观目睹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后,不知不觉就想起了自己父母。郎梅已有多年未见父母,每次一想起他们,心里就很难过。战争夺去了很多人的宝贵生命,而真正受益的仅是少数利令智昏之人。郎梅虽从未经历过战争,但懂得通过《道德经》并结合现实中的听闻,来领悟战争的残酷,知道战争会造成生灵涂炭和田地荒芜,因此真诚希望:普天之下,再也不要发生任何战争。不管出现什么矛盾,双方用和平方式来解决,永远都是上上之策。”

玉真公主说:“目前,长安百姓依旧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玉真觉得,如若有人进行不当干扰,只会让他们更加悲痛。”唐玄宗不解地问:“玉真此话何意?”玉真公主说:“只要是突然失去至亲后,世人都会悲伤痛苦,以致短短数月,根本无法真正平息下来,定然也就不愿接触任何欢娱开心的活动。”唐玄宗不禁迷惑起来,说:“玉真说话绕来绕去,究竟要表达什么意图呢?”郎梅忙说:“阿翁,这件事情最早是由郎梅提及的。此刻,郎梅说出来后,阿翁若要责罚的话,就请责罚郎梅一人,千万不要牵连师父。是这样的,八月初五是天长节,是阿翁的生日,以往也是长安百姓兴高采烈的日子;郎梅觉得,他们中很多人刚失去至亲,悲痛还未完全消除,无法参加任何欢庆活动,所以还请阿翁……”

唐玄宗明白了,原来二人是不希望自己在下个月的天长节开展大型欢庆活动,以免无形中伤害那些刚失去至亲的百姓们;略一思索,说:“玉真和郎梅的想法,前几日已经有人向我建议了。”玉真公主惊奇地问:“哦,是何人向阿兄建议的?”唐玄宗说:“户部尚书曾和培。除了你们所说的道理外,他还强调,由于连续发动战争,户部财政已是左支右绌,不堪重负,倘若还要在天长节开展大型欢庆活动,势必会让财政变得更加困难。实不相瞒,当时我听了,心里甚为不快。今年是我的七十大寿,往年普通生日,我都要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为何今年七十大寿时反而偃旗息鼓呢?不过,玉真和郎梅也有此意,我便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郎梅高兴地说:“阿翁是大唐罕见的明君,历来都很重视百姓疾苦。郎梅相信,阿翁的最终决定,必会获得长安无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而阿翁的美名也会迅速传到万里之遥。”唐玄宗乐了,说:“郎梅太会说话了。难道阿翁以往做出决定后,美名都只能传到千里之遥吗?”郎梅甜甜地说:“阿翁以往做出任何利国利民的决定,都会使阿翁的美名传到万里之遥,特别是在七十大寿时做出的决定,更会让阿翁的美名响遍寰宇,而且世人还要争先恐后地传诵呢!”唐玄宗乐不可支,看着玉真公主,说:“玉真,郎梅在你多年的教诲下,已越来越具有高道的禀赋了,可喜啊,真是可喜啊!”

玉真公主笑着说:“其实,郎梅的成长还离不开阿兄的潜移默化呢。”郎梅故意略微嗲声地说:“师父说得很对,郎梅的成长确实离不开阿翁的潜移默化。郎梅相信,阿翁在七十大寿时,肯定不会做出让长安百姓不开心的决定;当然,师父也想到了这一点。”唐玄宗叹道:“看来我的七十大寿,是不能和长安百姓一起欢度了啊!”玉真公主说:“还请阿兄勿要担心。阿兄七十大寿时,在兴庆宫内开展小型欢庆活动,让皇亲显宦和文武百官都来参加,也是非常热闹。”郎梅兴奋地说:“到了阿翁七十大寿那日,郎梅弹奏一曲道乐助兴,让阿翁听了,立即就有一种在仙宫遨游的感觉。”

唐玄宗笑着说:“我过大寿,怎能离得开可爱的郎梅呢?实言相告,近一个月,我在集中精力第二次写《御注道德真经疏》,并未过多考虑祝寿之事,倒是前几日,户部尚书曾和培过来提醒了我。玉真和郎梅今日到兴庆宫,真是很及时啊。我在寿诞日,希望与民同乐,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不分情况,一意孤行,最终只会适得其反,留下非议。”玉真公主说:“阿兄英明睿智,定然不会留下让百姓非议的举动。”郎梅说:“长安百姓始终沐浴在阿翁的隆恩下,早已终生铭感,又岂会非议呢。”唐玄宗说:“刚才玉真和郎梅让我在天长节不要开展大型欢庆活动,使我深受启发,对《道德经》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现在写《御注道德真经疏》,应该顺畅多了。”玉真公主说:“阿兄在专心写《御注道德真经疏》,玉真和郎梅就不打扰了,暂时去外面走走,等阿兄歇息后,再一起相聊吧。”唐玄宗点了点头,说:“也好,就请玉真和郎梅暂时去外面走走,等我将这一章的注解写完,再来一起相聊。”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