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161章提拔庸僚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初次在唐玄宗面前诬陷安禄山意图谋反的举动失败后,回到府里的杨国忠非常郁闷,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太弱,短期内根本无法扳倒安禄山,只能暂且放弃此事,将不断扩大势力和提高威信作为眼前最紧要之事。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过了片刻,杨国忠想到一个绝佳途径。大唐规定,“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除了担任右相外,自己又兼吏部、兵部尚书,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加快笼络和利诱一批文武官员,将他们扶植成自己的亲信,以后一直都忠心耿耿地跟随自己,岂不更妥当。好,就这么办,等过几日,自己就去请求唐玄宗选人授官,估计唐玄宗会答应的。

几日后的早朝上,杨国忠奏请唐玄宗在长安选人授官,大力充实官员队伍;唐玄宗稍一考虑,便答应了。随后,杨国忠立即开展选人授官的各项事宜。按照惯例,宰相兼吏部、兵部尚书时,选人授官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具体办理,而且手续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方能完成。被选的文武官员,须在兵部或吏部登记注册完后,再呈送给门下省,由门下省的侍中和助手给事中进行详细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将被退回。为了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杨国忠决定简化手续,尽快完成此事,让吏部选官不管贤良与否,只要任职久的人就留下来,依照资历,有空位就接官。授官当日,无论年龄大小,这些人都在杨国忠的府里注册登记任官。杨国忠将吏部侍郎凉在一边,让胥吏来自己的府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一个人的名字,便定下一个人;只用一日,整个手续就已全部结束。吏部三铨(尚书铨、中铨、东铨)授职、选拔、考绩等全免了。这样一来,选官大权就由杨国忠一人垄断了。从此,门下省不再复查选官,侍郎仅仅负责试判,致使选官质量急剧下降。由于杨国忠迎合和满足了一些人的做官欲望,因而颇得众人赞誉。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御史大夫靳平晖、兵部侍郎童修进等联合授意被选官员,一起请求唐玄宗在门下省的大门口给杨国忠立碑,歌颂杨国忠选官有“功”。不明底细的唐玄宗同意后,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接着,鲜于仲通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刻意向杨国忠献媚。

通过选人授官,一大批缺乏真才实学的官员聚拢在杨国忠的周围,整日只知阿谀奉承,不懂如何尽责履职。看到这些现象,杨国忠心花怒放,觉得自己已经拥有和李林甫生前一样的权势了,对战胜安禄山也增添了几份信心。考虑到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担任太仆卿、小儿子安庆绪担任鸿胪卿的情况后,杨国忠决定如法炮制,将自己两个儿子中的一个也要送到朝中做官,以抗衡安禄山的儿子。杨国忠和夫人裴柔共育有两子,长子杨暄和幼子杨晞;其中,杨暄对权势也有一种热烈地追求。

不过,杨国忠又细细一想:“作为右相兼吏部、兵部尚书,我若直接让杨暄进入朝中任职,只恐太过明目张胆,会遭到众人的质疑和耻笑。还是先让杨暄参加科举考试,以堵住众人口舌。毕竟我杨国忠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不可能随便对待,一定会录取的。只要杨暄被录取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于是,杨国忠派人举荐杨暄参加科举考试。

无奈杨暄的答卷水平实在太差,所写文章毫无主题,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根本无法及第。主考官礼部侍郎达奚珣看完考卷,连连摇头叹息,思索一阵,准备不予录取;但心里又不太踏实,彷徨犹豫,左右为难,想着:“如果录取杨暄,一则表明自己畏惧杨国忠,有刻意讨好之嫌,二则对其他考生明显不公平,有损大唐声誉;如果拒绝录取杨暄,心胸狭窄的杨国忠以后又将怎样报复自己呢?”再三斟酌后,达奚珣一咬牙,还是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淘汰了学识平庸的杨暄。一旦公布杨暄落第的消息,定会震动整个朝野,很快传遍长安;到了那时,人人议论此事,让百官之首的杨国忠尊颜何在啊?考虑半晌,达奚珣打算派人前往长安下辖的会昌县,让担任县尉的儿子达抚回到长安家里,将自己的一封亲笔书信交给他,让他赶往位于宣阳坊的杨府,去候见杨国忠,说明情况,方为稳妥。

从会昌县回到长安的达抚拿着父亲的亲笔书信,不敢丝毫耽搁,骑上快马,紧急赶往宣阳坊。四更时分,达抚就骑马出发了,希望能赶在上早朝前,将书信交到杨国忠的手里。在夜幕下经过一个时辰的狂奔,达抚终于赶到宣阳坊,发现前面一片通红,灯火照耀,冠盖如云,仪卫呼拥,热闹非凡,知道刚到五更时分,杨国忠要去上早朝了。达抚深深地喘了口气,顾不上一路的劳累,迅疾朝前奔去,同时大声喊道:“杨相国,请稍等!”

正要上马的杨国忠听见喊声,停了下来,循声看去,见是礼部侍郎达奚珣的儿子达抚正骑马朝自己奔来,以为是专程来告诉杨暄及第的事情,便面带微笑,用右手轻扶彩幡的杆子,显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等待达抚当众宣布这个好消息。来到杨国忠面前,达抚赶紧下马,跪下磕头,大声地说:“会昌县县尉达抚叩见杨相国。达抚奉家父之命,特来将家父的一封亲笔书信交给杨相国,还请杨相国亲览。”从身上拿出一封书信,恭敬地递过去。杨国忠接过书信,笑着说:“看来令尊非常聪明,知道相国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万万是不能落第的啊!”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大变,随即将书信狠狠地朝达抚的脸上扔去,怒斥道:“好大胆的达奚珣,竟敢让我杨国忠的儿子落榜,莫非真的不想在朝中继续呆下去了吗?”

达抚吓得浑身颤抖,忙慌张地解释说:“出发前,家父再三叮嘱达抚,请杨相国勿要心焦,等此次科举考试忙完后,他会亲自给杨暄传授如何应对科举之法……”杨国忠勃然大怒,大声骂道:“呸——,我杨国忠乃堂堂的右相,百官之首,岂能由一个小小的礼部侍郎来给我的儿子传授应对科举之法?真是荒谬至极!本相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就算本相儿子科举落榜,照样能够入朝为官,而且还是高官。本相的势力,整个长安除了圣人外,谁敢招惹,必是死路一条。还不赶快滚开,否则本相的仪卫会毫不留情地撞死你。”说完,飞身上马,一甩鞭子,向前行进,大批仪卫紧紧跟随而去。达抚呆呆地跪在原地,满脸迷茫,看着逐渐远去的队伍,不知所措。

回到家里,达抚将事情经过详细地告诉了父亲达奚珣,并说杨国忠作为右相,权倾朝野,想要整治某人,仅乃举手之劳而已,加上又是皇亲国戚,使得谁也不敢去找他说理,更不可能去找皇帝评理;最后劝说父亲,礼部侍郎关系考生前途,不如做个人情,录取杨国忠的儿子杨暄,避免将来全家遭到杨国忠的报复。达奚珣唉声叹气,考虑一阵,无奈之下,终于同意将杨暄定为黄榜的前几名。

步入仕途,杨暄没有按照规定,从九品小官员做起,而是直接担任了从五品上的户部度支司郎中;刚过半年,毫无政绩,又升任了正四品下的户部侍郎,在户部的地位仅次于户部尚书曾和培。面对杨国忠明目张胆地安插才能全无的儿子进入户部,并还逼近自己的尚书职务,曾和培心惊胆战,想着:“原先李林甫在世时,即便对待亲信,大都也是在他们做出一定成绩后,方才逐级擢升;如今,杨国忠为了扶植儿子,竟毫无顾忌地任意擢升,根本不管大唐典制,这样下去,汇集众多文武百官的朝堂岂不是变成了杨家人的天下?谁又愿意殚精竭虑地为大唐效力呢?”当然,曾和培也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确保和杨暄共事时,尽量表面维持一团和气,不让杨国忠抓到一丝把柄。

杨暄做到户部侍郎,达奚珣也由礼部侍郎转为吏部侍郎。在品级上,二人相差无几。唐朝的吏部重于户部,吏部侍郎重于户部侍郎,因此,杨暄仍不满足,经常在亲友面前叹息本人官职升的太慢,羡慕达奚珣官职升的很快。

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多日降雨,造成严重水灾,毁坏大量庄稼,导致许多农户几乎颗粒无收,饥荒开始蔓延。灾情传至长安,户部尚书曾和培焦虑万分,深为灾民的苦难而担忧。户部是专门负责赋税征调和课税减免的部门,一旦出现灾情,赋税征调在必然减少的同时,课税也要相应进行减免。另外,朝廷还要采取各项赈灾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往灾区,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生活。当曾和培准备将灾情如实向唐玄宗奏报时,却遭到了户部侍郎杨暄的阻拦。杨暄粗暴地说,此事不劳尚书费心,杨相国自会向圣人奏报。曾和培忙问何故?杨暄说,圣人如若知晓灾情,必会心神不宁、寝食难安,做臣子的应该体谅圣心,勿要前去徒增烦恼。

听了此番荒谬观点,曾和培本想训斥一番,可又一想,杨暄此言定不是其本意,而是其父杨国忠的考虑;杨国忠不愿灾情影响唐玄宗享乐的心情,更不愿唐玄宗命他去处理,只想敷衍过去;自己若是违背杨国忠的决定,将来定遭无情报复,前途尽毁;想毕,也只得放弃之前想法,对灾情闭目塞听了。

果然,唐玄宗得知关中地区频降大雨的消息后,非常担心庄稼受损,影响农户收成,继而影响赋税征调,便询问杨国忠怎么处理。早有准备的杨国忠赶紧命人拿来一些颗粒饱满的谷物,以冒充关中地区的庄稼,说关中地区虽雨水较多,但未出现水灾,更没伤及庄稼,这就是有人刚刚送来的关中地区的谷物,还请圣人查验。不明就里的唐玄宗看着谷物,信以为真,高兴地说,好啊,关中地区连日降雨,居然没有伤及庄稼,朕就放心了;随后,不再过问此事。

过了五日,关中地区的扶风郡太守房王官进入长安,希望能向唐玄宗奏报当地出现的水灾情况,恳请朝廷重视灾情,紧急赈灾。杨国忠的亲信察觉后,立即告知杨国忠。杨国忠大怒,下令御史大夫靳平晖以“谎报灾情,惊扰圣人”为由,将房王官抓获起来,关进御史台狱。靳平晖命人动用酷刑,使房王官备受折磨,痛苦不堪。接着,靳平晖又命人悄悄前往汉中地区,将房王官入狱受刑之事广为传播,威慑整个汉中地区。自此,再没有人敢进入长安,奏报水灾实情。

扶风郡太守房王官身陷囹圄的消息传来,曾和培痛心疾首,却是无能为力。面对朝廷内外奸佞日增的状况,曾和培似乎有一种危机即将总爆发的预感,明白自己难以有所作为,心里既压抑又难受,日日虚度光阴,苦熬难捱。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