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148章天长盛况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看到这里,唐玄宗不时地颔首微笑,又侧向杨贵妃,轻声地问:“玉环,等会儿想不想亲自跳一首《霓裳羽衣舞》啊?”杨贵妃笑着说:“今日既是三郎的生日,又是第一个天长节,玉环焉有不跳《霓裳羽衣舞》之理呢?不瞒三郎,半个月前,玉环就已开始准备,专门等着这一日到来后,跳给三郎观看呢!”唐玄宗喜上眉梢,兴奋地说:“玉环如此有心,看来今日我要和众人一起大饱眼福了。”杨贵妃不解地问:“往日三郎不是经常观看玉环跳《霓裳羽衣舞》吗?为何此时还会这般兴奋啊?”唐玄宗笑着说:“往日玉环在宫里跳《霓裳羽衣舞》时,基本只有我和高力士等少数人观看,虽然也很开心,但是不如和皇亲、群臣、蕃酋及众多百姓一起观看更为惬意。毕竟我治理大唐将近四十年,如今已是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四夷臣服、四方安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啊!当然,我也慢慢地老了,精力明显减退,很需要和百姓共享繁荣,这样心里才会觉得更加舒坦。”

杨贵妃点了点头,说:“既然三郎需要和百姓共享繁荣,等会儿玉环就更应好好跳《霓裳羽衣舞》了。”唐玄宗感慨地说:“我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睡觉时,梦见自己在游月寒宫,听到里面传来一阵优美的乐曲声,还看到很多仙女正翩翩起舞。那些跳舞的仙女们身穿霓裳羽衣,浑身洁白轻盈,我看得目不转睛,连眼皮都不眨一下。醒来后,我很想把梦里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们演奏,让歌女们跳舞,便不停地回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一点。早朝时,我怀里也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寻找曲调。即便这样,我还是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我登上三乡驿,无意间向着远方的女儿山眺望,只见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想象,突然就把在梦里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我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终于创作出一首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大曲《霓裳羽衣曲》。”杨贵妃说:“如果玉环没有记错的话,截至目前,三郎总共创作了《紫云回》、《凌波曲》、《春光好》、《秋风高》、《龙池乐》、《霓裳羽衣舞》等四十多首乐曲,最喜欢的还是这首《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说:“我之所以喜欢《霓裳羽衣曲》,一方面是我在梦里进入月寒宫而来,另一方面则是玉环根据此曲创作出了舞蹈,取名‘霓裳羽衣舞’。从音乐、动作、服饰等方面来看,霓裳羽衣舞都表现出道教追求的一种仙境。道教乃是大唐国教,我笃信了一生,须臾不可离开,当然就特别喜欢《霓裳羽衣曲》。”杨贵妃说:“《霓裳羽衣舞》最初是由玉环一人表演,没过多久,由舞蹈技艺出色的玉环侍女张云容表演,随后又改为双人舞,最后改为由十五岁以下的女子组成的三百人的舞蹈队一起表演。”唐玄宗说:“无论有多少人一起表演,玉环在里面都是跳得最出色、最迷人的。”杨贵妃说:“好了,三郎,玉环该去准备了。”唐玄宗点了点头,说:“玉环,你去准备吧。”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遍)、中序(十八遍)和曲破(十二遍)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此时,广场上乐队的磬、箫、筝、笛等乐器相继奏起,击、擫、弹、吹等声音悠长婉转,整装完毕的众多舞女伫立在舞台一角,做好起舞准备。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散序演奏六遍后,突然,乐曲由柔转刚,擘騞作响,直如秋竹坼裂、春冰迸碎。众多舞女翩翩而出,个个身着彩虹般的衣裳,头戴珠步摇的饰冠,身佩黄金装嵌的璎珞和珠串,舞动时佩声珊珊、响声泠泠,清脆悦耳;舞姿轻盈,飘然若流风回雪,疾速如游龙受惊,时而挥舞轻柔的广袖,似弱柳迎风,时而轻曳罗裙的下摆,犹彩云缭绕,而装饰羽毛的舞装随双臂挥动,更如鸾凤展翅;眉黛流盼,说不尽娇美之神态,舞袖迎风,飘不够万种之风情,既像是上元夫人招来了仙女萼绿华,又像是西王母挥袖送别仙女许飞琼。整个舞蹈柔中有健,将中原柔媚典雅的神韵和西域俏丽明朗的风情融为了一体。其中,杨贵妃头戴金花翠玉桂冠,插着玲珑步摇,身着镶满珠玉等饰物的孔雀羽衣,肩披五彩霞帔,加上如霓虹般淡彩色的舞裙,袅袅婷婷地站在众多舞女中间,配合着优美的乐曲,双手在胸前划八字后,接上下胸前立掌,继而双手身前平圆,推手送胯后转身,继而一手向上提腕、一手胯旁摊掌;醉人的舞姿将花萼相辉楼以及广场上所有人的目光都牢牢吸引住了。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响亮激越,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又转慢,舞而不歌。到了曲破阶段,繁音急促华丽,似跳动的珍珠敲击玉片般铿锵有力。在繁复的高潮后,音乐慢收。之后,终曲的长鸣声更如空中鹤唳,只见杨贵妃站立中间,双手上下立掌,众多舞女围绕四周,呈现散状分布,仿佛一只巨大的孔雀正在尽情开屏。

周围人群屏气敛息,聚精会神,再无一人说话,全都直愣愣地盯着精彩绝伦的《霓裳羽衣舞》,生怕一眨眼就会错过难得的精彩瞬间。全曲高潮来临,终于有人忍不住啧啧称赞,顿时引得褒扬之声此起彼伏。舞曲结束,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接下来的是一系列杂艺活动,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舞马和绳妓表演。梨园弟子为天长节专门训练了百余匹舞马。太阳西斜时,内闲厩导引三十匹舞马出场。乐队奏《倾杯乐曲》,马儿就开始按音乐节奏昂首摇尾,纵横变化队形,或在安设的三层木板上旋转如飞,或在大力士举起的床榻上纵身跳跃。最后,舞马微蹲后腿,嘴里衔着酒杯,给唐玄宗敬酒祝寿。此等天下罕见场面,博得了周围人群的阵阵喝彩。在绳妓表演中,艺人先将绳子两头固定在地面上,再在绳子中间竖起高杆,把绳子的中部系紧在高杆上,两位表演者从绳子的两端各自踩着绳子向高处走去,途中做出翻身、跳跃、顶杆等高难度动作。周围人群在地上抬头观看,感觉他们往来倏忽之间,就像飞人一样。各郡县的教坊则在花萼相辉楼前表演山车和旱船的民间节目,以及各种竖杆、走绳索、掷丸、耍剑、角抵、戏马、斗鸡之类的游乐节目,使周围人群不断沉浸在欢乐开怀的气氛中。

天长节的成功举办,使长安百姓再次体会到大唐繁华富庶的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皇亲显宦和王孙商贾的奢侈欲望。申王每夜在宫中跟诸王贵戚宴饮时,用龙檀木雕刻成束发童子的形象,穿着绿色衣袍,系上腰带,手中执着明晃晃的画烛,排列在宴席之侧,称为烛奴。每年一到春季,岐王必将用红丝系上金铃,悬于自家后花园里的牡丹花梢上,若有乌鸦和喜鹊飞过来,就让管理园圃的奴仆拉动铃索,惊走飞鸟,保护花朵。长安巨富王元宝也不甘落后,用金银装饰居屋,用红泥涂饰墙壁,用沉香檀木做门槛,用似玉之石铺砌地面,用锦纹石作为柱础,甚至用铜线将无数的铜钱串起来,铺在花园的小路上,防止下雨时泥泞路滑。杨氏家族子弟更是喜欢炫耀豪奢,每当春季出游时,常用彩色绢帛将大车装扮成花楼,让数十个女乐在上面演奏,一路招摇过市。三月三日上巳节,杨家三位国夫人去丽江游玩,排场之大,令人咂舌,仅食物一项,就远非普通官员家庭所能相比。为了满足原汁原味的要求,所有食物都是在皇宫里烹饪好后,由多个内廷宦官快马加鞭、络绎不绝地送过来,而且路上不能扬起任何尘土。不过,看着水晶杯盘盛着的御厨精心切脍和烹调的驼峰、猩唇等八珍美味,三位国夫人举着洁白明亮的犀角箸,仍然没有胃口,不知吃什么才好。

自从王忠嗣被贬到地方后,唐玄宗更加宠信安禄山了。道政坊位于兴庆宫南面,中间只隔着一条春明门大街,入宫非常方便。本来安禄山在道政坊已有一套宅院,唐玄宗嫌这套宅院面积太小,下令在亲仁坊选址,为安禄山重新修建一座全新的三进大院住宅,要求主要建筑的规格和皇宫里的小型宫殿相同,整个建造过程由宫里的重要宦官负责监理。宅院建成并装修完后,里面相应的生活用品也全由皇家配备,其中有白檀香木床、金平脱犀头匙箸、金银平脱隔馄饨盘、金花狮子瓶、银平脱破觚、八角花鸟屏风、八斗金渡银酒瓮和银瓶平脱掏魁织锦筐等二十多种,令人眼花缭乱。

如今,天下平定,国泰民安,四夷臣服,太子本分,宰相精干,贵妃娇柔,这一切使唐玄宗越发飘飘然起来,特别是回想天长节的盛况,更加神飞气扬、心满意足,想着:“连功劳甚小的杨家人和边将都受到了重赏,那每日替我处理国事、功劳甚伟的右相李林甫就更应该得到犒劳,这样的话,我也能安心地享受了。”于是,唐玄宗下令给李林甫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土地、财产、人身)三百户。此外,对于远方进贡的山珍海鲜,唐玄宗命人源源不断地送到位于平康坊的李林甫府里;对于尚书省岁贡的物资,唐玄宗则命令车载马驮,全部拉到李林甫府里;御膳房新做了一道稀有佳肴,唐玄宗派人赐给李林甫一份品尝。前往华清宫时,唐玄宗要李林甫陪伴,特恩准他乘坐御马,上百个武士护卫,两队歌舞伎随行。城东有一座原薛王的豪华宅院,富丽气派,在长安城首屈一指,唐玄宗专门赐给李林甫。在唐玄宗的恩宠下,李林甫拥有的宅院、田园等不但占据着长安城内的风水宝地,而且府里姬妾盈房、财宝如山,一时无人企及。

国家若想保持长久繁荣兴盛,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效劳,唐玄宗当然明白这个简单道理,在天长节过了没多久,便诏告天下:所有士子,只要精通一门技艺,都可前来长安,参加制科特别考试,优者以待选用。唐玄宗本意是希望凭借此举,使天下有识之士通过自荐或举荐的方式,进一步充实到朝廷中,为大唐所用。诏令下发后,李林甫顿觉如坐针毡、寝食难安,非常担心天下士子齐聚长安,会出现对自己不利的几种情况:一是在答策时,或许会对自己这个大唐赫赫有名的右相的辅政能力提出异议,二是可能还会对自己近年来不断排挤贤良、堵塞言路的行为提出批评,三是一旦真正博学多才的能人才子进入朝廷,以后必然会威胁到自己的相位。目前,若想阻止此事已是不可能了,应该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李林甫决定采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既可让天下士子来长安参加考试,也可让这些人不对自己构成威胁。李林甫清楚,包括心腹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知晓自己的心思,否则定将功亏一篑。

早朝后,李林甫悄悄地前去觐见唐玄宗,说:“陛下,臣早有耳闻,准备来长安应试的士子们举止猥琐、谈吐粗俗,就像遍布天下的野草一样,不懂礼仪,不明禁忌,只知胡言乱语,万一惊扰陛下,后果不堪设想。臣建议,不妨先让地方郡县官员对士子们加以甄选,把其中优秀之人送到长安,在御史中丞的监督下,由尚书省复试一遍,将那些名实相副之人推荐给陛下,再由陛下亲自定夺。”唐玄宗觉得言之有理,说:“既是这样,那就按李爱卿所说执行吧。”李林甫大喜,忙叉手向前,说:“谢陛下恩准,臣即刻颁布下去。”

过了一个月,李林甫安排御史中丞靳平晖具体复试进入长安的士子们。根据李林甫之前的嘱咐,靳平晖有意提高了诗歌、词赋、策论试题的难度,导致没有一人能够及第。对这个结果,李林甫颇为满意,第二日早朝时,奏报并恭贺唐玄宗,正是因为陛下恩泽遍及四海,朝廷上下聚集众多人才,才使得本朝已“野无遗贤”,即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了,现在前来应试的人都是卑贱愚聩之徒;《尚书》曰,“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意思是说,民间没有人才,正是天下太平和国君圣明的象征;野无遗贤,说明大唐当前正处圣明之世。唐玄宗颇为得意,也未细想,就点头认可了。接着,文武百官大都随声附和,无人胆敢公开质疑。曾和培明知是李林甫在暗中作祟,心里频频叹息,眼里不免露出一丝忧郁神色。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