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115章讲经升职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由于虚谷真人好不容易来到长安,玉真公主兴奋之余,急不可耐地想单独跟其见面,以便请教《黄帝阴符经》的玄义宗旨。刚到三日下午,玉真公主就离开宗圣宫玉华观,前往兴庆宫,拜访虚谷真人。此时,虚谷真人已预感玉真公主即将前来,在房间静坐等待。玉真公主到来后,虚谷真人结束静坐。二人一边品茗,一边相聊。

玉真公主笑着说:“我们二人均乃司马真人弟子,算是同门,此刻没有他人,玉真希望师兄按照道教规定,勿再称呼玉真公主,直接称师弟即可。”虚谷真人说:“既然如此,师兄就请师弟询问便是,师兄若是知道,定无半点隐瞒。”玉真公主说:“对于《道德经》,师弟不及师兄精通,仍也了解一二,今日前来非为此经,而是专程请教《黄帝阴符经》,还请师兄不吝指点。”虚谷真人说:“师弟只管详问。”玉真公主说:“《黄帝阴符经》全篇仅有四百余字,言深旨远,可谓参透天人玄机,师兄能否讲解一下其中的基本宗旨?”

虚谷真人淡淡地说:“《黄帝阴符经》乃是一部奇诡之书,不知何人所作,不知何时所作,一共四百余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论述天道人事之关系,中篇主要论述富国安民之道理,下篇主要论述兵法战术之运用。整部经书宗旨与《道德经》相通,也可看作是《道德经》总纲,说明作者无疑是跟老子境界相仿的高人或智者,绝非一般等闲之人。《黄帝阴符经》全文贯穿‘自然’之义,前后始终渗透‘阴符’二字,究其本意,可以将‘阴’当作‘暗’解,‘符’当作‘合’解。”玉真公主略有领悟,说:“这么说来,‘阴符’其实就是‘暗合’?那整部《黄帝阴符经》到底在暗合什么呢?”虚谷真人说:“在暗合天道的自然运行,比如日月往来、阴阳升降、消息盈虚等,这些形成寒暑交替、昼夜晦明、春夏秋冬、风云雷雨等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变化,随之就产生相互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克害、相互依赖的造化之机,所以事物的成败兴衰、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天地与万物之间、万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均在暗处隐藏着相互窃取、相互损耗的造化之机。《周易·系辞》中说,‘古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是此意。若能同时读懂《道德经》、《黄帝阴符经》和《周易》,便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道的特点。”

玉真公主说:“师弟知道,《黄帝阴符经》是谈论天地人的一部经典,而《道德经》也在多处涉及天地人,这两部经典之间可有什么联系吗?”虚谷真人说:“《黄帝阴符经》上篇之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即为全篇总纲,这里的‘天’是指整个宇宙,非人力能改变。天地有上下之别,万物有贤愚之分,阴阳有动静之常,人有行止之规。其中,阴阳动静不失常者,天道清明,地道遐昌,风调雨顺,天下安定;人的行止不失规者,柔弱仁慈,和善谦让,五脏六腑调泰,百骸九窍通畅,身躯健硕,定然长生。既此,欲想理身、理家、理国,必要观察上天无为运行之道、阴阳动静自然之常,持法依规而行,万事之理皆毕于此,是为完备稳妥之举,除此之外,别无二法,故谓之‘尽矣’。同样,《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此理。”玉真公主略有所悟,说:“两部经典均涉及宇宙、国家和个人,关于个人方面,有哪些互相对应的内容呢?”

虚谷真人说:“关于个人方面,两部经典阐述相异,含义相同。比如《黄帝阴符经》上篇曰,‘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人的身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九窍。人所遭遇的邪恶和灾祸,虽由此九窍而招,但最重要的则是口、眼、耳三窍而定,此三窍妄动则招邪,镇静则清平。口开则气耗,眼观则神驰,耳听则精散。三者放荡无羁,定使心神燥动忐忑;三者恬淡闲适,定使心神平和顺畅。《道德经》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其中,兑即口,门即眼、耳,意思是说,紧闭口、眼、耳三要,身体才能清静松弛,不劳心神,万事遂成。若放开三要与世情相接相济,反将清静松弛的身体沉沦于尘俗中,以致终生倦怠、劳苦不休,直至赘累而死,其心神随之亦消散,既有神医,亦难扶救。”

玉真公主说:“除了《道德经》外,师弟平日诵读最多的经典便是《黄帝阴符经》。师弟深知两部经典联系甚密,只是天资欠缺,无法真正领悟,此时聆听师兄这般讲解,终于得以掌握清楚。刚才所举两例均为《黄帝阴符经》上篇内容,中下篇内容可否与《道德经》也有一些相近之处?”虚谷真人微微一笑,说:“若说两部经典相近之处,俯拾即是。比如《黄帝阴符经》中篇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意思是说,人非饮食而不能生活,饮食等量适宜则能养人,反之则将伤人。故人食五谷与五味,不可生熟不一、五味偏食、大饱大饥、不时不节,定要生熟相配、荤素平衡、滋味调匀、适时适节,如此可以调理百骸,安和五脏,不生百病,延长寿命。另外,一切行作动止皆要合乎天道,把握时机,如逢春夏、万物生长时,农夫应该勤于耕作,若失节气,必误农时。人伦亦然,男女发育成熟,必要娶嫁成家,过早则精血不足,身体有损;过迟则阴阳溢盛,气神难守。”

说到这里,虚谷真人停下来,轻轻地端起茶碗,又说:“饮食需要适宜,品茗何尝不是这样。师弟勿用只想经典,还应认真品茗。须知,既要精通经典内涵,也要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玉真公主也端起茶碗,说:“师兄说得有理,师弟必会听从。”二人均饮了一口。放下茶碗,虚谷真人说:“师弟熟读《道德经》,可否找出跟《黄帝阴符经》的‘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含义相近的句子来?”玉真公主仔细回想着,少顷,说:“《道德经》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踮着脚尖的人反而站立不稳,迈着大步的人反而行走不快,自以为看得最清楚的人反而看不清楚,自以为理解最明白的人反而不明白,自我夸耀最有功劳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我满足最高大的人反而不会高大。”虚谷真人频频颔首,说:“师弟悟性非凡,触类旁通,将来定是高道无疑。”

玉真公主谦卑地说:“师兄过于抬举师弟了。无论是《道德经》,还是《黄帝阴符经》,师弟都自知懂得甚少,相比博学多闻的师兄而言,更如九牛之一毛。”虚谷真人说:“《道德经》曰,‘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意思是说,谁能使浑浊的水安静下来,慢慢变清?谁能使安静的水流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些道行的人,从不自满。正因为他们从不自满,所以在认识上才能不受蒙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师弟当前心态,完全符合此意。看来师弟自认对《道德经》懂得甚少,只是一番谦虚之言罢了。”玉真公主面露惭颜,说:“师兄若再夸赞,师弟可就无地自容了。”

虚谷真人说:“也好,师兄不夸赞师弟了。刚才提到《黄帝阴符经》和《道德经》里的一些相近之处,无一不是阐述治国之道,即君主要胸怀天下,海纳百川,不可轻举妄动,炫耀武力,严苛法令,而应赏罚分明,急缓得当,运用正确方式,凭借至公之治,实现至仁之德。”玉真公主叹道:“师弟当然明白,不知真正治国的君主是否也能明白啊?”虚谷真人认真地说:“君主若能做到这些,周围贤士良臣不可缺乏,奸人佞臣不可出现。谁是贤良,谁是奸佞,需要君主尽心观察才能鉴别。我等作为修道和弘道之人,只能尽到最大努力协助君主,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历史自会公正评判。”

听了此话,玉真公主心里有种不祥之感,沉默片刻,说:“如果师弟没有猜错的话,此次圣人让文武百官在殿上讲论《道德经》,并请师兄进行评判,或许就是希望师兄能举荐一些贤士良臣来为大唐效力吧?”虚谷真人神色庄重,说:“大唐命运自有定数,凡人岂能轻易改变。道教无法影响大唐一切事务,更是无法控制大唐一切事务。”玉真公主问:“师兄可曾考虑在长安居住多久呢?”虚谷真人说:“师兄应圣人之邀来到长安,仅能居住一、二个月而已,毕竟天下之大,久居一地,难免会成井底之蛙;多方云游,不但可以弘扬道法,而且也能增长见识。师弟若是愿意,也可四处云游观览。”玉真公主说:“师弟早有此意,若是寻到合适时机,便可四处云游观览。”虚谷真人说:“师弟乃是圣人胞妹,一旦发挥出贤士良臣的作用,或将帮助圣人远离奸人佞臣。”玉真公主说:“师兄所言甚为有理,师弟当以全力而为。”虚谷真人满意地点点头。

过了一阵,虚谷真人略微迟疑地说:“师弟,有关《黄帝阴符经》和《道德经》之事,师兄暂时阐述于此,现在有一私事相托,不知……”玉真公主忙说:“师兄但说无妨,师弟若能相助,定不推辞。”虚谷真人说:“今年三月,贫道在武当山五龙祠弘道时,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年幼女儿前来祈福。男子姓郎,女子姓梅,女儿名字即二人姓之合,叫郎梅。男子告诉贫道,他们祖上数代居于武当山,一直笃信道教,延续至今,不断受到玄武神的护佑,日子过得舒适惬意;如今,每年三月初三,即玄武神的诞辰日,他们一家人都要来五龙祠虔诚敬香。不过,多年以来,他们总觉得有一个遗憾,就是对道教知识了解甚少,难以报答玄武神的大恩大德,因此日日祈祷,希望家中出现一个聪颖之人,能够进入道观,专心修道,以报神恩。或许是自己的执著感动了玄武神,当第三个孩子郎梅长到五、六岁时,果然俊秀灵气、颖悟绝伦,对学到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尤其对道教知识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完全具备入观修道的条件。他们欣喜不已,准备将郎梅送入道观,随后陆续询问了武当山多座道观。那些道观的道士对郎梅的过人天资赞不绝口,说非高道不足以亲授,建议让郎梅拜一位闻名大唐的高道为师,以免错失可塑之才。后来,他们听那些道士说,贫道乃是大唐高道,已来到武当山五龙祠后,赶紧带着八岁的郎梅前来拜见贫道,恳请贫道将郎梅收为弟子,指导如何修道。贫道仔细观看郎梅,认为确乃他们所言,是一个难得的修道之才,便说,贫道喜好云游,常常居无定所,无法将郎梅收为弟子,但可推荐给一位常住道观的高道,让郎梅跟随这位高道认真学习、虔心修行,相信最终定有所获。”说到这里,虚谷真人停了下来,看着玉真公主,眼神充满期待。

玉真公主明白过来,说:“师兄之意,是让师弟将郎梅收为弟子,传授道法,指导修道?”虚谷真人点了点头,说:“正是此意。不知师弟可否愿意?”玉真公主想了想,说:“师兄之意,师弟岂会拒绝。郎梅此时居于何处?”虚谷真人说:“师兄此次前来长安,已将郎梅带在身边,安置于兴庆宫内。不瞒师弟,圣人见到郎梅后,特别喜爱,这几日空闲时刻,都跟郎梅在一起呢。”玉真公主诧异地问:“圣人已见到郎梅了,还特别喜爱?”虚谷真人笑着说:“师兄答应那对夫妇并带走郎梅后,每到一处,机灵聪慧、嘴甜手勤的郎梅都会受到别人的夸赞和疼爱,无论道俗;所以圣人见到郎梅,特别喜爱,也属正常之事。”玉真公主说:“圣人知道师兄准备让师弟将郎梅收为弟子吗?”虚谷真人说:“圣人得知此事,惊喜连连,说以后随时都能见到郎梅了。”玉真公主说:“这么说来,师弟将郎梅收为弟子,已是必然之事了?”

虚谷真人说:“师弟将郎梅收为弟子,可师兄仍会将郎梅看成是自己的弟子,百般呵护,一有机会,便毫无保留地传授道法,甚至超过对自己的弟子。”玉真公主说:“看来师弟今后需要精心指导郎梅了。郎梅就在兴庆宫,不如师兄带师弟前去见上一面,然后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师弟正式将郎梅收为关门弟子。”虚谷真人说:“师弟有此想法,师兄甚感开心。此时,师兄就带师弟去看看可爱的郎梅吧。”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