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1089章 皇帝划下的红线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刚跟魏王聊了什么,朕看他从你这走时一脸高兴?”

李世民抱着晋阳公主来到青钱柳树下,小兕子让父亲把她举高高,她要摘下那串串青钱。

小兕子如愿摘到一串青钱后,便笑着去找武家的小伙伴们炫耀去了。

李世民坐到怀玉面前,问道。

“臣刚送给魏王殿下一万贯钱,魏王当然高兴了。”

李世民愣了下。

“你送魏王一万贯钱?何意?”

武怀玉给皇帝分了杯青柳茶,然后简单的把事情说了一下。

听到是这个送钱,李世民倒是松了口气,

“你就不怕亏钱?括地志五百五十卷,一千多万言,这得雕多少块版?你印两千套,那就是上百万卷书,都能卖出去么,一卷卖百钱,难道不会亏本?”

李世民挺多疑问的。

“不会亏的,”

武怀玉也没隐瞒皇帝,把雕版印刷技术的先进性跟皇帝透露了一点,印的越多越赚钱,

光板、写板、雕版这些的成本是一次性的,印多印少都是这么多,越的越多,则这笔成本就能摊薄越多。

而武家敢于说一卷括地志定价仅百钱,也在于武家有完整的产业链,从造纸到制墨,再自己樊川那里的众多熟练产业工人,再加上终端的书店等,这都能保证这些书印出去能卖掉。

当然他没说跟朝廷官府的关系,

这括地志到时肯定也还要走官方路子,往国子监、弘文馆、崇贤馆,以及州县官学校、府州县衙等送书的,

五十五贯五百钱一整套括地志,这要是多些官府、学校采购,还愁卖?

就算官方渠道不会很顺利,起码这两千套打底,武家是不用担心卖不掉的,卖不掉还能租呢,租书更赚钱。

雕版印书是很赚钱的,凭借着其成本和效率的优势,竞争力极强。

一百文一卷,请人抄书都抄不来,但武家印刷的书就能买到,还很精美准确。

武怀玉还没告诉皇帝,其实武家印刷最赚钱的是印门神、年画、灶神、佛像这些,还有一些短的佛经、道经等,

那玩意可以一版再版,几万几十万份上百万份的印,成本非常的低,销售量却极大。

还有就是报纸,

印报纸也赚钱啊,武家就有自己的旬刊,还好几种,各有侧重,上面不仅有许多精美的内容,而且还会招商印一些广告,单广告费就赚钱了,何况旬刊还有一笔钱赚。

这些东西,皇帝李世民就不了解,

只听说一卷括地志只卖百钱,还直接分给李泰十钱,觉得武怀玉这是照顾他儿子小胖。

却不料真正赚的盆满钵满的是武怀玉。

“臣觉得魏王殿下还是很有才华的,也十分好学,殿下刚才说想要再补修十卷括地志,把吕宋、流求、青海、西山等诸地也修起来,臣这一万贯钱,也算是支持魏王殿下的想法了,”

李世民看着武怀玉,

“千百年后,魏王虽早不在了,但他的这本括地志却一定还能够流传的,”

武怀玉说括地志耗费那么多人心血修起来的,现在却仅有两套,还都存在秘阁,十分可惜。

他甚至担忧将来万一失传。

历史上括地志后来就失传于战乱,到明清时仅余数万十几万字而已,非常可惜了。

而中国古代历史上耗费无数心血修的书,最后失传的比比皆是,比如永乐大典,再比如清代毁了无数古书编修成的四库全书,后世也只留传三部半。

括地志是套好书,

但如果不能流传,而仅仅是皇家秘藏,那这书早晚会失传。

武怀玉现在答应李泰把这书版印两千套,不仅仅是赚钱,这种好东西,是富贵的中华华夏文化的一部份,

古人认为大地上的山川沟渠,各有条理,所以称“地理”。我国古代有编写地志的传统,最早有《禹贡》《山海经》,汉晋时期出现了《畿服志》等专书。《汉书》以下的正史多设《地理志》这样的专门章节。

从隋朝开始,地方政府上报风俗物产地图成为定例,到了唐代,撰修地理总志形成制度,一方面是为皇帝治理国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是彰显大一统的政治特色。

武怀玉是宰相,也是民部尚书,对于括地志这套地理图书就非常看重,认为不仅于当下于朝廷治理地方有重要参考帮助,而且对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也是很大贡献。

“臣觉得魏王殿下专心编书修撰很好,”

李世民想了想,觉得也对,李泰编书修志,总比争储夺嫡强。

不过这次李世民不打算再让李泰开文学馆招揽各方名士大臣了,就让他自己静下心来踏实的做点事吧,

但三年后,李泰还是应当去流求长泰州的。

说到李泰,

李世民有些沉默,

对这个胖胖的儿子,李世民以前一直觉得有些亏欠,年幼时被迫过继给兄弟,后来虽又要回来了,但总觉得亏欠许多。

再到后来太子承乾让他失望的那段时间,

李世民不免产生了一种大唐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不争气的承乾身上的念头,于是他左思右想,觉得或许可以试着培养一下嫡次子李泰。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总得有所准备。

万一承乾将来真没指望,他也得有个可以替换的人选,

阅读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