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117章参观圣宫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这一日,张巡又来到谢家宅院,对谢佑聪说:“后生自幼笃信道教,明白道教对后生今生今世都是须臾不可分离,因此日日诵读《道德经》,日日跪拜老子画像,不知不觉萌发了一个愿望:将来有朝一日能去长安,一定要参访老子当年传授《道德经》的宗圣宫,亲眼看看里面的说经台。若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后生这一辈子都会感到愧疚。目前,后生在长安任职已近两个月,不知谢公能否帮助后生实现这个愿望。”谢佑聪笑着说:“这有何难,老夫帮你实现这个愿望。明日正是旬休日,我们带上崔显政,一同前往宗圣宫。宗圣宫原来称为‘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大唐建立后,为了拜谒李家祖先老子李耳,先帝高祖多次来到楼观台,之后更名为‘宗圣观’,太宗时更名为‘宗圣宫’。”

第二日,旭日东升,阳光明媚,三人骑马前往位于终南山北麓中部的宗圣宫,一路缓辔而行。终南山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层峦叠嶂,铺翠染青,多座道教宫观掩映其中。看着路边风景,谢佑聪热情地说:“张巡,你可知道宗圣宫的来历吗?”张巡说:“后生知道一些,并不详尽,还请谢公多多指教。”谢佑聪说:“长安距离宗圣宫较远,需一、二个时辰方能到达,老夫正好可以在途中给你简单述说一下宗圣宫的来历。宗圣宫原系尹喜故宅草楼观,因老子曾来此传授五千言即《道德经》而闻名于世,魏晋南北朝至前朝时期,一直被称为‘楼观台’。楼观台隐逸于钟灵毓秀的秦岭深处,万木滋荣,静水流深,整个营造风格秉承了道教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修炼传统。大唐武德二年,高祖李渊敕楼观台新修老君殿、天尊堂及尹真人庙等。武德三年,高祖来此拜谒祖先老子,并将楼观台改为‘宗圣观’。武德七年,宗圣观建成后,高祖又多次来此拜谒祖先老子。后来,太宗将宗圣观升格为‘宗圣宫’。宗圣宫里古迹众多,其中以说经台最有名。说经台也叫授经台,是老子传授五千言之地,始建于武德二年,历来是帝王将相朝拜之仙都和文人墨客云集之圣地。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用隶书写下了《大唐宗圣观记》,并立碑留念。”

张巡说:“看来大唐历任帝王对宗圣宫都是给予了高度重视。”崔显政说:“是啊,宗圣宫能受到大唐历任帝王的高度重视,绝非偶然,若说起来,里面还有一段渊源。早在隋朝末期,李渊起兵反隋,即将到达蒲津关时,楼观台监院歧晖得知后,亲自带着八十多名道士,前往数里外隆重迎接。李渊军队驻进楼观台后,歧晖又将仅有的一点粮食全部捐给军队,又让道医尽心救治军中伤员;还为李渊设醮祈福,祝他早日平定江山。最后,歧晖还将自己名字改为歧平定,以示李渊的军队最终能平定江山,一统天下。李渊大为感动。后来,大唐建立,李渊成为高祖皇帝,授予歧晖为紫金光禄大夫,赐给楼观台二百顷庄田。”听到这里,张巡好奇地问:“那个时候,共有多支军队共同反抗前朝暴政,为何歧晖会选择支持李渊的军队呢?”

谢佑聪笑着说:“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由老夫来回答吧。歧晖之所以选择支持李渊的军队,绝非一时冲动、胡乱而为,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的刻意之举。早在隋朝大业七年、隋炀帝亲驾征辽之际,歧晖就对弟子说,‘天道将改,我们都能亲眼目睹,仅仅坚持几年而已。’有弟子问,‘不知将来谁会统治江山?’歧晖说,‘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我们道教必将大兴。’不久,李渊在晋阳起兵时,歧晖就已预测到老君子孙李渊将来肯定夺取江山,重建新的王朝,便对楼观台道士说,现在我们需要做好一切准备,全力支持李渊。”张巡点了点头,说:“原来是这样。说来奇怪,歧晖能准确预测到李渊将来必定夺取江山,而后生数月前在家乡蒲州河东备考时,也遇到过此类事情。有一日,后生在前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的途中,碰见一位气度不凡的老道士。老道士看了片刻,说后生此番进入长安参加道举考试,必定郄诜丹桂,荣登黄榜。后生听了,甚是纳闷,询问何故?老道士笑着说,此乃天机,岂能泄露。后生执意询问,并说一旦获知,定会重酬。老道士摇了摇头,说自己并非谋求钱财,实乃后生虔诚信道,以至天佑善人;还说后生步入仕途以后,长久任职之处也跟道教密切相关。”

崔显政说:“如此说来,张巡真正是一个有道相之人。”张巡说:“道教护佑大唐,我等作为大唐子民,世代深受恩德。以后长久任职之处若真跟道教密切相关,张巡即便肝脑涂地,也要千方百计保卫道教不受任何损害。”谢佑聪赞道:“张巡能有此番鸿鹄之志,将来必会名垂青史。”张巡谦虚地说:“后生不敢奢望名垂青史,只求无论身在何处、担任何职,都不要影响道教的英名。啊,对了,后生心里尚有一事不明,谢公能否告知?”谢佑聪说:“张巡但问无妨。”

张巡说:“究竟是何缘由,当年老子要来此地,给尹喜传授《道德经》五千言呢?”谢佑聪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紧锁眉头,目视前方,沉思不语。见状,张巡茫然地扭头看了看崔显政,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崔显政轻声地说:“此事牵涉到一个王朝的衰落,若说出来话就长了。”张巡略有所悟,忙说:“是后生冒昧了。谢公若是不便告知,那就算了,后生另想办法……”谢佑聪摇了摇头,说:“无妨。刚才老夫听你一问,猛然就想到了老子故里,故而未能及时告知,还望见谅。”张巡忙说:“谢公勿用如此,是后生太过唐突了。”谢佑聪说:“张巡,你可否去过老子故里?”张巡说:“后生福浅,尚未去过。”谢佑聪说:“老子是河南鹿邑人。将近八十年前,大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之后,又于乾封元年下诏,改鹿邑为真源,寓含鹿邑为真理即道家思想发源地之意,真源从此就是老子故里。张巡今后若有空闲,应该前去真源看看。”张巡说:“后生谨遵谢公教诲,以后但有空闲,必将前往真源。”

谢佑聪又说:“当年,老子来到此地,给尹喜传授五千言,确乃事出有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后因博学而任周朝守藏室史。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周敬王驾崩后,王室内部发生王权争夺。王子姬朝争夺失败,便和部分旧僚疯狂地洗劫了守藏室,然后携带大量周王室典籍,匆匆逃亡楚国。作为周朝守藏室史的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只得辞去旧职,乘坐青牛车,准备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听到这里,张巡禁不住问道:“谢公,请容后生插一句话,当时的函谷关关令是否就是尹喜?”谢佑聪点了点头,说:“正是。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某日夜晚,尹喜立于草楼观上,观星望气,忽见东方紫云聚集,滚滚而来,意识到不久必有圣贤到此。果然,过了十日,老子乘坐青牛车,朝函谷关缓缓行进。关令尹喜亲往迎接,恳请老子能为自己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便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流,著上、下二篇,共五千言。尹喜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由于当时并未命名,后人暂称之为《老子》。《老子》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又称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又称为《德经》;《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德经》一经流传,举世震惊,历朝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莫不精研细读,同时引以为用,从中受益匪浅;老子说经之处的楼观也因《道德经》的流传而闻名于世。北周武帝曾问道于严达法师,顿悟后,在楼观田谷建立道观,派严达、王延、苏道标等十人居观讲道,世称‘田谷十老’。从此,楼观道派正式形成。楼观道派历来强调‘返本还真’,将《道德经》作为根本经典,主张以性命清修为主,并不看重黄白烧炼。”

张巡频频颔首,说:“原来老子函谷著书还有这么一段复杂经历,后生听了,真是感慨颇多。”崔显政说:“朝代更迭,世事沧桑,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道德经》万古长存、永世流传。”谢佑聪说:“显政言之有理,特别是如今的大唐更是深受《道德经》的恩惠,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我等作为大唐子民,乃真正福在其中啊!”张巡激动地说:“张巡庄重承诺:就从现在开始,张巡必将全力报效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知不觉间,三人骑马已到宗圣宫,只见无数游人熙来攘往,进进出出,手拿香烛供献之物,面露喜悦开心之色。三人下马后,将马拴在有道士看管的地方,然后自南向北,沿着中轴线,进入山门。游人摩肩接踵,三人缓慢向前走着。谢佑聪说:“说经台由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四圣殿、藏经楼等多座殿堂组成。你们看,前面便是老子祠。”张巡兴奋地说:“老子祠定有老子像。后生不才,儿时就已养成习惯,只要见到老子像,必拜不可,否则整日就会不食不眠。”谢佑聪笑着说:“老夫也是一样。老子祠是老子写下五千言之处,里面的启玄殿供奉着老子像,我们等会儿进去一起参拜。”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