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114章虚谷论道中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虚谷真人静若止水,说:“《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处在低下的地位,才使百谷众流之水,无论净秽,皆能容纳。如果将江海比作圣贤,说明圣贤能够成为民众之王,也是因为具有谦下而不与民众争利的高尚品德。所以圣贤若想获得民众爱戴,必须要在言辞方面表示谦下;若想领导民众,必须要将自己利益放在民众后面。所以圣贤位居民众之上,但是民众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处于民众前面,但是民众并不感到利益受损。所以天下民众都乐于推选圣贤作为民众之王而不感到厌烦。由于圣贤不与人相争,因此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争过他。当然,圣贤不争,无为必是前提,无为才会不争,圣贤是这样,君主也是这样。君主英明,万民归附,君主不因民众低贱卑微而趾高气扬,不因一己之私利而损民众之公利。君主爱护民众,民众也会爱戴君主。倘若君主只顾满足自己贪欲,不管民众死活,民众必将奋起反抗,推翻君主统治。民众贫困,是因为赋税沉重;民众流亡,是因为土地丧失。出现这种状况,定是君主滥施苛政、剥削民众所致;定是争抢民众利益,导致民众饥寒所致。君主不与民众相争,必然会得到比相争还要多的名利。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概无例外。”

端坐御座上的唐玄宗注视着虚谷真人,凝神静听;站立大殿内的玉真公主、文武百官全都表情庄重,认真领悟。过了一阵,虚谷真人讲论完毕,轻轻坐下。唐玄宗大声地赞道:“今日听了虚谷真人这番精彩绝伦的讲论,朕增长了很多见识。道教乃是大唐国教,《道德经》乃是万经之王,作为大唐百姓,人人都应坚持诵读,其中文人士子还要做到精通;而朕作为大唐君主,更需率先垂范,方能不负天下百姓之信任。”

这时,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贺知章走出班列,上前启奏:“陛下,老臣有事相奏。”唐玄宗说:“贺监但说便是。”贺知章说:“陛下是大唐少有的英明君主,对《道德经》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五年前,就将亲自著成的《御注道德真经疏》十卷,颁示公卿士庶及道释二门,用以听取这些人士的见解和看法。老臣得到《御注道德真经疏》后,未敢懈怠,日日精读,终有少许收获,加上刚才认真听取了虚谷真人用《道德经》阐述治国之道,心里更是难以平静。陛下整日操劳国事、宵衣旰食,老臣定然不敢相扰,唯有恳请陛下邀虚谷真人在长安时,多加传授《道德经》精髓,老臣必将殚精竭虑,以求尽快掌握,等到有朝一日返回家乡会稽,舍宅为观,以便使更多家乡人熟读《道德经》、精通《道德经》、运用《道德经》。那样的话,老臣即便为此耗精损神,身疲心倦,命难再存,也是无怨无悔、不留遗憾!”

话音刚落,文武百官开始议论起来:“贺监年过八旬,仍然渴求精通《道德经》,实乃我等之楷模啊!”“《道德经》始终像神灵般护佑大唐,作为臣子,千万不能忘却啊!”“如若没有日日诵读《道德经》,我等还有何颜面再去见那些黎民百姓啊!”对于殿下文武百官的反应,唐玄宗深感欣慰,没有立即阻止。等了一会儿,唐玄宗对候立旁边的高力士一挥手。高力士会意,上前大声喊道:“诸位大臣保持安静,陛下有话要说。”瞬间,整个大殿再无一点声音。

唐玄宗说:“朕令大唐境内,从明日起,所有道教宫观均要镌刻《道德经》石幢,满足众多百姓诵读之求,一切费用全由当地州县财政支付;另外,还要悬挂一幅玄元皇帝画像,在画像上面的玄元皇帝周围,用大唐五位君主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画像来陪祀;因为自从大唐建立以来,这五位君主不断对《道德经》进行普及和传扬。”文武百官齐声赞道:“陛下英明!”唐玄宗又说:“为了能让天下百姓学习《道德经》,上元元年,武后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了‘望请王公以下,内外百官,皆习老子《道德经》’的建议,高宗立即予以采纳。上元二年,高宗下令,‘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条,进士三条’,将道教经典纳入科举考试中。上元二年距今已有六十五年,朕在登基后的这些年里,由于忙碌国事,曾对道教经典略有荒疏,为此甚感愧疚和不安啊!”

玉真公主忙说:“阿兄操劳国事,日理万机,略有荒疏道教经典,也属正常,还望放宽心才是。”唐玄宗接着说:“经过深思熟虑,朕已决定,从明年即开元二十九年起,正式确立道举,列为科举考试常科,并在长安、洛阳和诸州各置一所玄元皇帝庙,同时设崇玄学,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学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和《列子》等道教经典。此外,从后日开始,每隔一日,朝中凡是精通《道德经》之人,无论品级高低,都可于殿上轮流讲论《道德经》,每次二人或三人即可,朕和虚谷真人、文武百官在旁静听。完毕,朕请虚谷真人当场评判高下。等到讲论全部结束,朕将对那些叙述深刻、论理透彻、引经据典、言简义丰之人,酌情擢升,予以重用。对于朕的决定,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文武百官均恭敬地应道:“此等护国佑民之举,臣等万分支持!”虚谷真人深受感动,站起身,一拱手,说:“陛下此举,贫道甚为喜悦,无以为谢,只好把所在长安时日之长短,交予陛下定夺。”唐玄宗高兴地说:“好啊,朕早就想在长安多些时日面见虚谷真人,详细请教道教法理;虚谷真人的言语,让朕着实欣慰。方才虚谷真人通过《道德经》来讲论治国之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朕和文武百官听了,犹如拨云见日,真正爽心悦目。从后日起,朕还请虚谷真人费心评判朝中之人讲论《道德经》。”虚谷真人说:“贫道一切听任陛下安排。”唐玄宗满意地点点头,说:“如此甚好。虚谷真人讲论多时,难免出现劳累。力士——”高力士忙叉手向前,说:“老奴在!”

唐玄宗说:“此刻,你带着虚谷真人前往兴庆宫好好歇息,不准任何一人相扰。”高力士说:“老奴遵命!”走下殿台,来到虚谷真人面前,绽露笑容,说:“请虚谷真人随老奴前往兴庆宫歇息。”虚谷真人朝唐玄宗一拱手,然后跟着高力士,慢慢向殿外走去。

当日不是朔望日,品级较低的曾和培并未上朝。品级从五品上的景雁初退朝后,回到刑部都官司,将虚谷真人来到长安之事告诉了曾和培。听完,曾和培敷衍着说:“哦,这个老道士好不容易来到京城,可以陪圣人多聊几日了。”心想:“圣人关注道教,无可厚非,但若整日沉溺于此,也不知会有何益处呢?须知治国只需孔孟之说即可,其他仅为秋毫之末,实在无关紧要。”景雁初颇感意外,说:“曾员外对道教无甚兴趣吗?”曾和培不愿在别人面前公开显露自己排斥道教,含糊其辞地说:“下官、下官对道教还是有一些兴趣,空闲时也会涉猎,只是就任新职不久,便以公事为重,很少提及罢了。”景雁初说:“实不相瞒,我对道教的兴趣很浓厚,平时也会阅读一些道教经典。可惜我不像曾员外那般才华超群,即便多次阅读道教经典,也难以掌握其中精髓,对诸多内容都不求甚解,导致和别人谈论时,总会出现少许错误。看来我应多交道友、虚心请教才行啊。”

曾和培不以为意地说:“按理而言,治国平天下,儒学才是唯一正宗,道教经典再有精髓,也无法取而代之;短时难以掌握,对日常生活也不会有较大影响。”景雁初说:“事实确乃如此,可是圣人重视道教,我等作为臣子,定然不敢忽略道教经典,尤其是《道德经》。啊,对了,说起《道德经》,我想起来了,今日朝堂上,圣人有感于《道德经》的重要性,已经决定,明年正式确立道举,列为科举考试常科,并在长安、洛阳和诸州各置一所玄元皇帝庙,同时还设崇玄学,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学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和《列子》等道教经典。”曾和培一愣,说:“圣人决定明年确立道举?莫非圣人想用道教治理大唐吗?”景雁初说:“圣人做出此番决定,自是经过深思熟虑。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曾员外可否愿听啊?”

曾和培忙说:“还请景郎中明示。”景雁初说:“圣人又宣布,从后日开始,每隔一日,朝中凡是精通《道德经》之人,无论品级高低,都可于殿上轮流讲论《道德经》,每次二人或三人即可,圣人和虚谷真人、文武百官在旁静听。完毕,圣人请虚谷真人当即评判高下。等到讲论全部结束,圣人还将对那些讲论出众之人,酌情擢升,予以重用。”曾和培惊诧不已,说:“会有此等事情?真是闻所未闻。”景雁初感慨地说:“是啊,大唐建立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这种情况从未出现过,堪称奇迹。不瞒曾员外,我很想参加讲论《道德经》,又自知才疏学浅,只能放任良机白白溜走。曾员外,你对《道德经》掌握得怎样啊?”曾和培想了想,说:“下官对《道德经》也已陌生许久了。”景雁初说:“我早听人说,曾员外的座主左谏议大夫谢佑聪,十年前就开始钻研道教经典,特别是对《道德经》,几乎日日阅读,空闲时刻,还常和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起交流。谢谏议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对《道德经》兴许早已精通,一旦抓住圣人赐予的良机,加快升迁也就成了必然之事。曾员外,你这么有才,不妨多向谢谏议学习《道德经》,说不定这次也能再获升迁呢。”曾和培只得说:“多谢景郎中提醒。下官若有机会,定向座主请教。”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