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93章启先蒙冤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文启先领着陈希烈及十个金吾卫士卒赶到自己租住的宅院。士卒将宅院里里外外全搜查一遍,毫无所获,文启先终于松了口气。这时,陈希烈想起临走前潘恪荃提到的宅院种的那颗槐树,便让士卒认真搜查槐树,果然在树下找到了用绸布严密包裹的鸳鸯莲瓣纹金碗。目睹此景,文启先震惊之余,明白自己中了潘恪荃精心设下的圈套,大呼冤枉。看见失踪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陈希烈心里彻底踏实下来,不管文启先怎样辩解,随即让四个士卒将其押往大理寺受审;本人则带上其余六个士卒,连同找到的鸳鸯莲瓣纹金碗,一起前往兴庆宫,向唐玄宗和武惠妃复命。

听完陈希烈对事情前后经过的讲述,又见到了富丽堂皇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唐玄宗和武惠妃欣喜之下,命令大理寺先将文启先关进牢狱,等寿王李瑁和寿王妃杨玉环从洛阳返回长安后,再行审讯。文启先万万没料到,自己一世清白,竟然平白无故遭人诬陷,以致锒铛入狱,不由得悲愤交加,难以自抑,五日后,写下伸冤血书,撞墙而死。不久,大理寺卿徐峤以文启先畏罪自杀为由,烧毁血书,草草了结此案,并按大唐律法,将文启先妻子和两个女儿籍没为奴,家产全部充公。得知文启先死亡、家人为奴的消息后,潘恪荃大喜过望,备上一份厚礼,前往门下省给事中殷正鸿的府里,再三表示感谢,并说今后唯殷正鸿马首是瞻,绝无二心;殷正鸿高兴地接受了。

平素和文启先关系融洽的左补阙杜琎听闻消息,大为惊诧和惋惜,随后告诉了曾和培。之前,曾和培已听人说过文启先和潘恪荃之间的矛盾,而今文启先被人诬陷自杀,潘恪荃定然不可能置身事外。来到长安仅第二年,曾和培就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长安官场的复杂和险恶,开始认真思索,本人如何才能顺利地在朝中立足发展。

文启先死后,朝中诸多官员颇感意外,议论纷纷,难以相信向来正直廉洁的文启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盗窃贡物私藏家里。一些人听说是潘恪荃由于户部司内部有人提供线索而举报文启先的,强烈要求潘恪荃说出此人姓名。潘恪荃吓得找到殷正鸿求助,殷正鸿又找到李林甫求助。李林甫轻松地说,勿用担忧,本相自有办法应对。

第二日正是望日。早朝时,李林甫走出班列,上前启奏:“陛下,半月后,寿王夫妇就要返回长安,此时百官若再议论文启先之死,蔓延开来,可能会严重影响二人的心情,导致拒收陛下和惠妃精心选作新婚贺礼的鸳鸯莲瓣纹金碗,所以臣恳请陛下颁令,禁止任何人议论此事,否则将视为同案犯,予以严惩。”

唐玄宗也很担忧出现这种情况,便说:“李爱卿所奏甚是。高力士,传朕旨意:从今日起,若再有文武百官议论有关文启先之事,一律视为同案犯,交于大理寺审讯,予以严惩。”高力士正要大声宣达,排在后面的左补阙杜琎急忙走出班列,上前启奏:“陛下,请容臣进上一言。”唐玄宗知道杜琎作为谏官,每逢商议政事,总爱据理力争,即便惹得自己不高兴,也是毫不在意,心里对他越发厌烦,冷冷地说:“杜爱卿请讲!”

杜琎说:“臣斗胆进言,户部户部司员外郎文启先盗窃贡物私藏家里一案,疑点颇多。此人已在狱中自戕而亡,大理寺也以其畏罪自杀为由,了结此案,并将其妻孥籍没为奴、家产充公;如此草率处理,实为不妥。臣以为,文启先向来廉洁奉公,从不贪图富贵,名声甚佳,突然做出盗藏自己负责清点的贡物之怪事,很难使天下人信服。臣建议:重审此案,查明户部司内部究竟是何人,向通事舍人潘恪荃举报文启先盗藏贡物之事。此事是文启先盗藏贡物一案的关键所在;只有查明后,方能清楚文启先是被恶人诬陷,徒遭大难,还是监守自盗,死有余辜。”

李林甫大为不悦,说:“杜补阙,文启先盗藏鸳鸯莲瓣纹金碗一案证据确凿,本人也已畏罪自杀,大理寺结案,无可非议。何况鸳鸯莲瓣纹金碗是陛下和惠妃准备送给寿王夫妇的新婚贺礼,一旦重审此案,必将搞得长安沸沸扬扬,不仅影响接受贺礼的寿王夫妇,而且也有损陛下和惠妃的一番苦心;杜补阙建议,并无可益之处。”杜琎大声地驳斥说:“李相国此言差矣。贡物被盗,证明有人心怀不轨;文启先自戕,说明重大冤屈在身。重审此案,天经地义,怎能说是‘并无可益之处’?”

唐玄宗颇为不满,喝道:“朝堂之上,不得喧哗。文启先盗藏鸳鸯莲瓣纹金碗一案,因本人畏罪自杀,大理寺已经了结,勿用重审。二位爱卿回到各自位置。高力士,传朕旨意:从今日起,文武百官不得再议论有关文启先之事,违者严惩。”随后,高力士面向文武百官,大声地说:“圣人旨意,从今日起,文武百官不得再议论有关文启先之事,违者严惩。”李林甫面露得意之色,鄙夷地斜视了杜琎一眼,慢慢返回原处。圣意难违,杜琎无奈之余,也只能退到自己位置。自此,文武百官人人守瓶缄口,不再提及文启先之死,其中多人对通事舍人潘恪荃增添了几分反感和畏惧。

看着方才情景,刚开始时,潘恪荃悬心吊胆、忐忑不安,转眼间又见风平浪静、安然如故,心里一下变得舒坦起来。这时,幽州节度使、营州都督、河北采访处置使张守珪来到宣政殿外,派人告知殿内的潘恪荃,自己已经返回长安,准备入朝献捷,请其奏报唐玄宗。潘恪荃大喜,走到距离御座前面的殿阶约一丈远处,叉手向前,恭敬地说:“陛下,幽州节度使、营州都督、河北采访处置使张守珪入朝献捷,正在殿外等候。”唐玄宗对高力士说:“宣张守珪进殿。”高力士对着殿外大声喊道:“宣张守珪进殿!”潘恪荃忙退在旁边站立。

张守珪威风凛凛地进入殿内,走到距离御座前面的殿阶约一丈远处,跪下磕头,恭敬地说:“臣张守珪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唐玄宗笑着说:“张爱卿平身。”张守珪说:“谢陛下!”站起身。唐玄宗说:“数月未见,张爱卿在东北战场又立下何种功劳啊?”张守珪说:“臣自从移镇幽州后,一方面积极整顿兵马,训练士卒;另一方面加强幽州防备,垒高加厚城墙;并且伺机多次主动进攻契丹,频频取得胜利。今日,臣已将契丹首领屈剌和牙官可突干的首级,均悬挂在长安西边的开远门外。”

唐玄宗满意地点点头,说:“多年以来,幽州东北部的契丹势力强大,尤其契丹牙官可突干有勇有谋,经常侵犯大唐边境,掠杀大唐边民。以前幽州两任长史赵含章和薛楚玉,对可突干的侵犯都是无能为力。张爱卿移镇幽州,迁任幽州节度使,仅在短短半年内,多次主动进攻契丹,频频取得胜利,实乃可喜可贺啊!张爱卿能否介绍一下,你是如何迅速击溃契丹、斩获契丹首领屈剌和牙官可突干二人首级的?”

张守珪说:“臣在幽州采取多项措施后,使契丹首领屈剌和牙官可突干非常害怕。他们感到在战场上屡次失败,取胜无望,于是改变策略,遣使诈降,妄图一举扭转败局。他们的阴谋诡计很快就被臣识破了。为了彻底击败契丹,臣将计就计,派了一个部将、右卫骑曹王悔去屈剌营帐,假装商量受降事宜。屈剌并无降意,准备趁机杀死王悔。王悔早有警惕,利用契丹另一首领李过折和可突干争夺权力、嫌隙日增的矛盾,劝诱李过折率领重兵包围了营帐,斩杀了屈剌和可突干。然后,王悔带着李过折及契丹余部归降了大唐王朝。今晨,臣和王悔、李过折一同返回了长安。”

唐玄宗高兴地对文武百官说:“张守珪镇守幽州,彻底击败契丹,战功赫赫,实乃大唐之功臣啊!朕对张守珪的战绩非常满意,定要重重赏赐。大唐历来就有出将入相之传统,朕准备封张守珪为宰相,以作赏赐,同时也可激励其他戍边将领;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文武百官大都点头附和,赞赏不已。仅过片刻,中书令张九龄走出班列,上前启奏:“陛下,此举恐有不妥。”唐玄宗一愣,问:“张爱卿何出此言?”

张九龄严肃地说:“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位高权重,具体分为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协助天子议决天下大政,二是任免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郎官、御史等六品以下重要官员。而当面和天子议论政事,则是宰相行使职权的最重要的条件。现在,张守珪作为幽州节度使、营州都督、河北采访处置使,常年镇守东北,战功显赫,可毕竟不在长安,难以充分协助天子和总领百官;何况宰相平时事务繁多,日理万机,夙夜不懈,并不是用于赏赐的职务。陛下让张守珪担任如此重要的宰相之职,实为不妥。”

见张九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否定自己的想法,唐玄宗有些恼怒,但很快便镇定下来,认真地说:“张爱卿,朕之想法本是出于关爱戍边将领的考虑。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赏罚分明,乃是治国之基。张守珪既深谋远虑、胆略过人,又骁勇善战、治军有方,而且长期戍边,东征西讨,能从一个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边帅,凭借的全是赤诚忠心和卓越战功。自从朕继位后,张守珪多次跟突厥、吐蕃、契丹等作战,胜多败少,战功赫赫,是抵御北方夷狄入侵的著名戍边将领。非朕夸大其词,如今大唐繁荣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像张守珪这样的戍边将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啊!”

张九龄毫不退让,执意劝道:“张守珪立下显赫战功,确乃事实,陛下完全可以赏赐其他官职,唯有宰相之职不可。”唐玄宗耐心地说:“大唐建立以来,已有多位战功显赫的将领被封为宰相之职,比如太宗时期的大将军李靖,对内灭萧梁,破辅公祐,平定江南,促成大唐完成统一大业;对外击灭东突厥,平定吐谷浑,有效维护边疆安定。贞观四年,李靖担任尚书右仆射,位极人臣;这个尚书右仆射就是宰相。还有在军事方面和李靖并称的李勣,也是因为先后击溃东突厥和高句丽,立下卓越功勋,后来官拜尚书左仆射,出将入相。武周时期的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于长寿元年时,率兵讨击吐蕃,陆续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以军功拜左卫大将军;次年,便升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男。王孝杰出将入相,可谓显赫一时。”

张九龄一点也听不进,继续固执己见,大声地说:“彼一时,此一时,如今的环境跟原先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大唐仍面临周边一些夷狄的不断侵扰,但是整个国家却处于长久的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之下,宰相必须具备高超的诗文才华和丰富的理政能力,方可有效协助天子,积极应对国内诸多繁杂琐事,以便促进大唐持续繁荣兴盛,这些都不是一个战功显赫的将领在短期内所能达到的。作为一名位极人臣而至关重要的宰相,如若不能有效行使职责,对大唐而言,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

面对张九龄的慷慨陈词,唐玄宗轻轻地叹了口气,知道他的倔强脾气又犯了,明白自己只要坚持下去,他就会无休无止地阻拦;便说:“张爱卿不必过于计较,朕只是赏赐张守珪的宰相虚职,并非让他真正行使宰相之职;过段时日,仍然让他返回东北,继续管理军政事务。”张九龄更是不依不饶,激动地说:“陛下,这样更为不妥。古人曰,‘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意思是说,名分就是君主手里的武器,君主若是轻易地把一个重要的名分,也就是手里的武器送给了别人,以后别人便会既不尊重这个名分,也不尊重君主了。再者而言,张守珪刚刚打败契丹,陛下就想让他当宰相,那如果有一日,他将突厥和吐蕃全都消灭了,陛下又拿什么官职赏赐给他呢?”

第一次目睹张九龄理直气壮地批驳唐玄宗的想法,而没有丝毫的商量余地,排在班列末端的曾和培惊得后背冒出一阵阵冷汗,略微侧过头,瞄了一眼站立旁边的杜琎,发现他的脸上难掩欣喜神情;不禁思忖起来:“朝堂上,圣人和百官商议着国事。贵为九五之尊的圣人和颜悦色、平心静气,这些劝谏官员反而锋芒毕露、毫无顾忌;刚才是左补阙杜琎,现在是中书令张九龄。难道圣人真有豁达大度的胸怀,能够无限度地包容逆耳之言吗?作为左拾遗,我也同是谏官,以后能否像他们一样大胆地向圣人进谏呢?若是不小心触犯了龙颜,后果会是怎样,仕途可否受到不利影响?我究竟应该是明哲保身,还是直言敢谏呢?”

张九龄的咄咄逼人之论,驳得唐玄宗哑口无言。过了半晌,唐玄宗无奈地说:“张爱卿所言,也有几分道理,朕刚才的想法确有欠妥之处。当然,张守珪彻底击败契丹,立下赫赫战功,按照有功必赏规定,朕特封张守珪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任御史大夫,并赐予大量金银彩绸等,以作奖赏。”

张守珪急忙跪下谢恩,说:“臣多谢陛下封赏。返回幽州后,臣更加竭忠尽智,精心守卫大唐边疆,绝不让北方夷狄再次侵扰大唐半寸领土。”唐玄宗欣喜地点点头,说:“张爱卿所言,朕甚为宽心。退朝后,张爱卿好好下去领赏吧。”又对高力士说:“此时已无政事再议,宣布退朝。”高力士立刻面向文武百官,大声喊道:“退——朝!”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