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91章李瑁成亲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唐玄宗接着说:“等张九龄离开后,李林甫就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我看见他走路的样子,便问他的脚是不是受伤了?李林甫笑着说,臣刚才下台阶时不小心扭了脚,疼痛难忍;但不管自己的脚如何疼痛,即使不方便出门坐车,只能静养休息,臣也完全拥护陛下即刻返回长安的想法;大唐富有天下,洛阳和长安本就是帝王的东宫和西宫,车驾要到哪一处去,可以随意而行,不必受制于臣子,不需要推迟时日,就算妨碍一些农事,陛下酌量减免沿路百姓的一点租税就可以了;臣请陛下立即宣示百官,明早起驾西行。当时,我听了,心想,还是李林甫办事情能顺从我的意愿,让我放心。于是,我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即刻起驾西行。”

武惠妃故意说:“幸亏有李林甫这样的能干之臣,时时能够帮助大家排忧解难。倘若朝中全是像张九龄那样的迂腐和愚钝之人,大家还不知要耗费多少精力来处理国事呢。难怪大家方才说在朝堂上若待的太久,就会感到一丝倦意,妾还以为是大家过于劳累所致,此时终于明白过来,一切都是张九龄越俎代庖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说实在的,一旦有人经常违逆大家心愿,大家又何来愉悦和快乐呢?”唐玄宗叹了口气,说:“唉,张九龄现在越来越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几乎处处跟我作对,我也感到烦恼和无奈啊!”武惠妃见缝插针地说:“作为嫔妃,本不该插手政事,但发现大家从去年至今,总是愁闷和焦躁居多,很少有放松和自在时,妾也忧心忡忡,非常担心大家龙体的安康啊!”

唐玄宗继续不满地说:“去年,我准备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正式成为宰相之一;张九龄坚决反对,说什么李林甫只知阿谀奉承,并无真才实学,担任宰相,可能危害大唐江山社稷,希望我能及时改变主意。我听了甚为恼火,李林甫的才学比不上张九龄,但是精明干练、多谋善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也总会想出一些办法来解决,几乎没有让我操过心。”武惠妃火上浇油地说:“妾还听说,张九龄特别清高傲慢,做任何事情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就连大家对太子的废立也要横加干涉,已明显超出了做臣子的本分。”一听此话,唐玄宗更加生气,说:“确乃如此。半个月前,我多次听人说起,由于宠爱惠妃而冷落赵丽妃、皇甫德仪及刘才人,使赵丽妃之子太子李瑛、皇甫德仪之子鄂王李瑶及刘才人之子光王李琚不断怨恨惠妃夺走我对他们各自母亲的宠爱,早已心怀不满、啧有烦言,经常聚在一起,植党营私,图谋不轨;便考虑要废掉他们三人。在朝堂上,我提出废立太子之事,李林甫表示赞成,而张九龄则予以阻拦。我对张九龄越发反感了。”

武惠妃见唐玄宗终于说到自己的心事,暗暗高兴,表面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说:“大家宠爱妾,妾感激不尽,无以为报,只想如何尽心伺候大家,企盼大家在处理国事后可以有些愉悦和快乐,除此再无杂念。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及光王李琚见妾受宠,心有不甘,意图加害妾和寿王李清。我们母子二人对大家一向忠心耿耿,苍天可鉴。既然他们三人想除掉我们母子二人,妾干脆就请大家直接将我们母子二人赐死,以免此事破坏你们父子感情,妾和寿王李清在九泉之下绝无半点怨言。”说完,“扑通”一声,跪在唐玄宗面前,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唐玄宗急忙弯腰将武惠妃搀扶起来,并用手擦拭她的眼泪,心疼地说:“惠妃为何做出这般举动啊?自从十年前皇后被废后,惠妃便一直跟随着我,我早将惠妃看作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只要我在,天下有谁敢非议惠妃和寿王李清,定不轻饶。当时,张九龄口口声声说,三人未有大过,不可轻信无稽之谈,特别是太子作为储君,更是不能轻动,又以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等人故事,来劝谏我要三思而后行。我犹豫半晌,只得暂时作罢,宣布等进一步查出实据,再做处理。”

唐玄宗所说之事,其实是武惠妃和李林甫暗中合谋而为。废立太子失败后,二人经过商议,权且退让,派人悄悄观察三人,俟机再次动手。此时,武惠妃停止哭泣,说:“大家宽宏大量,妾深感惭愧。只是妾的心里仍不踏实,张九龄这般公开袒护太子,妾以后更要谨言慎行,切不可让他抓住些微失误,告知太子,加害于妾和寿王李清。唉,可怜我们母子二人从未得罪任何人,居然会被人暗算。妾若有不测,或许只能认命,无法埋怨;但妾的儿子寿王李清,正处年少,从此就生活在恐惧中。妾最担心的是,刚才所说的李清和杨玉环的婚礼之事,只怕也会无果而终。”唐玄宗安慰说:“惠妃勿用多虑。李清和杨玉环的婚礼之事,我已经决定了,将于明年合适之机隆重举行。届时,我让长安的皇亲贵戚和文武百官全都参加,任何人不得缺席。”

武惠妃大喜,叉手不离方寸,说:“大家隆恩,妾代李清感激不尽。此刻,妾有一个想法,不知可否当讲?”唐玄宗笑着说:“惠妃有何想法,讲出便是。”武惠妃说:“李清本是妾和大家的亲生骨肉,一生下来,却让宁王李宪和王妃元氏抚养,直到七岁方才领回。作为李清母亲,妾一直感到亏欠李清太多,无以弥补,愧疚至今。此刻,妾的想法就是恳请大家在李清和杨玉环成婚前,能够授予杨玉环王妃称号,也算是妾对李清儿时未尽抚养之责的补偿。”

唐玄宗点了点头,说:“惠妃言之有理。若说亏欠李清,我又何尝没有啊!为了补偿我和惠妃对李清的亏欠,我这就派遣宰相李林甫和黄门侍郎陈希烈,分别担任册封寿王妃的正副使,赶赴洛阳,册封已故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杨玉环为寿王妃,同时加封李清为‘开封仪同三司’的从一品最高级散官称号,更名李瑁,然后命宗正寺正式筹备婚礼。”武惠妃喜上眉梢,忙说:“大家对杨玉环和李清的册封,妾代二人诚挚感谢。”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洛阳城南尊贤坊南街栅前的河南府士曹参军事杨玄璬的住宅进行了特殊布置。二十多个典礼人员沿着伊水岸,每隔十步,就立一人,直到杨宅大门前。另外,四十个金吾卫士卒,在街道上来回巡弋,禁止闲人通行这一路段。杨宅大门完全敞开。此时,一支仪仗队护拥着宰相李林甫到来,紧跟后面的是黄门侍郎陈希烈。二人奉诏、持节,在杨玄璬毕恭毕敬地引领下,神气十足地走进杨宅厅堂。

接着,司仪官唱赞,乐仪奏乐。之后,浑身装扮一新的杨玉环涨红了脸,羞答答地从内室走出来,对着宰相李林甫和黄门侍郎陈希烈深施一礼。李林甫展开诏书,高声朗读:“门下:维开元二十三年,岁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四日乙亥。皇帝若曰:于戏,树屏崇化,必正壸闱,配德协规,允兹懿哲。尔河南府士曹参军事杨玄璬之亲、公辅之门,清白流庆,诞钟粹美,含章秀出。固能徽范夙成,柔明自远;修明内湛,淑问外昭。是以选极名家,俪兹藩国。式光典册,俾叶龟谋。今遣使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副使黄门侍郎陈希烈,持节册尔为寿王妃。尔其弘宣妇道,无忘姆训。率由孝敬,永固家邦。可不慎欤。”念毕,将诏书递给杨玉环。

杨玉环用颤抖的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诏书,鼓起勇气,连声地说:“玉环多谢圣人恩赐!玉环多谢圣人恩赐!”杨玄璬叉手向前,激动地说:“下官多谢圣人隆恩!”停了片刻,对杨玉环说:“玉环,请将诏书供在堂中。”杨玉环立即照办。

之后,杨玄璬满脸堆笑地对李林甫和陈希烈说:“二位使节奔波劳累,若是不嫌寒舍简陋,还请入座稍事休息。”为了能使自己永居宰相之位、权倾朝野,李林甫早已和武惠妃勾搭一起,暗中想尽办法,促使唐玄宗尽快废掉太子李瑛,立更名前的寿王李清为太子,因此对册封杨玉环为寿王妃之事非常重视,一改平时对低级官员的冷漠和蔑视,笑着说:“杨士曹不愧教女有方,让杨家出了个王妃。本相有幸作为使节,能够亲临洛阳宣诏,也当是沾上杨家的福运了。面对杨士曹的盛情,本相焉有拒绝之理。”杨玄璬将右手朝座位一伸,说:“二位使节,那就请吧!”李林甫和陈希烈上前分别落座,一个婢女过来献上香茗。

杨家众多家眷围在周围,亲眼目睹了册封的全过程,个个羡慕不已。三个堂姊杨玉珮、杨玉瑶和杨玉钗更是看得眼睛发直,一动不动。过了半晌,八姊杨玉钗叹道:“玉环成为寿王妃后,真正拥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了。”三姊杨玉瑶心有不甘地说:“玉环现在是王妃了,将来不是酌金馔玉,就是履丝曳缟,风光无限,难道我们这些当姊姊的还能永远这般平庸下去吗?等玉环在寿王府呆上一年半载后,我们就去找她,好好沾一沾她的光彩。”大姊杨玉珮颇为清醒,将一个手指竖在嘴上,说:“嘘,小声一点,二位使节正和父亲聊天呢。我们不要打扰他们,回到房间再议论吧,走啊!”杨玉钗和杨玉瑶扭头又看了一眼,被杨玉珮拉着衣袖,才恋恋不舍地朝房间走去。

皇家婚礼极为繁琐,严格遵循从古至今的六种程序,即“六礼”:一、纳采,即男方托人送礼物给女家,表示愿意和女家结亲;二、问名,即男女双方交换正式年庚,其中包括生辰八字及各自三代加主婚人的姓名、荣衔、里居等,俗称小定;三、纳吉,即男方送订婚礼物给女家,主要是女子本人所用的衣饰;四、纳征,即男方将论婚时所定的财帛钱币送给女家,又有纳币、下财、大聘等称呼;五、请期,即男方将拟定的婚期写在帖上,并备上礼物送给女家,若被收下,则表示同意婚期,若是不收,则须另择吉日;六、亲迎,即新郎亲率鼓乐、仪仗、彩舆等,迎娶新娘以归。

李瑁和杨玉环的婚礼当日,京城长安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唐玄宗特意停朝三日,以接受皇亲贵戚和文武百官的庆贺。看着兴师动众的喜庆场面,武惠妃心里既高兴又得意,高兴的是,自己儿子寿王李瑁娶了一位美丽温柔、能弹会跳的杨玉环为妻,而且之前杨玉环已被册封为寿王妃,补偿了自己多年来的愧疚;得意的是,自己无论提出什么建议,唐玄宗几乎都是采纳接受,并无太多异议。如此下去,自己只要再和宰相李林甫认真商议,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促使唐玄宗最终下定决心,废掉太子李瑛,立李瑁为太子,那样的话,自己当不了皇后,至少也能当上皇太后,算是实现多年心愿。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