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32章进士及第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唐朝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常科的考生有两大来源,一是生徒,一是乡贡。由京城和州县的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通过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进入京城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通过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人称为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唐代省试的主考官称为知贡举,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前,均由吏部下属的考功司员外郎担任,之后一直改由礼部侍郎担任。

开元十三年(725年)正月,礼部开试,千人应举,蔚为壮观;吏部考功司员外郎谢佑聪为主考官。曾和培沉着冷静,从容应答,思如涌泉。

结束后,曾和培如释重负,觉得科举考试并非世人传说的那般艰深。千名考生陆续离开作为考场的礼部南院即贡院,交头接耳,议论不停。多数无精打采、唉声叹气,少数喜笑颜开、眉飞色舞,也有个别人神态自若、表情淡定。看着状态不一的众多考生,曾和培心情非常平静,慢慢地跟着走出来。在外面等候多时的陈冬儿看见后,激动地跑上前,说:“二郎,看你不慌不忙的样子,应该考得很好吧?”曾和培淡淡一笑,伸了一下双臂,说:“还好吧,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只是答题太久,两个胳膊有些酸胀。”陈冬儿说:“没有关系,过会儿就不酸胀了。二郎,我听说要等两个月后才能放榜,那这两个月我们还待在长安吗?”曾和培说:“三月放榜,这两个月我们肯定要待在长安。先休息几日,我们再去逛一逛繁华的长安吧。”陈冬儿高兴地说:“好啊,二郎考完了,我们可以轻松地逛一逛繁华的长安了。”

三月,到了放榜日,在张贴黄榜的礼部南院即贡院的东墙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众多考生翘首期盼,个个都将眼睛睁得又大又圆,聚精会神地盯着榜上的每一个名字,唯恐一不小心便会漏掉似的。看见自己名字的人,惊喜地大叫起来,连连喊着:“我考中了!我考中了!”顿时手舞足蹈,难以自抑。始终未能找到自己名字的人则露出极度失望的表情,唉声叹气地说:“完了,完了,我又白忙了一年。”

仅过片刻,陪同曾和培观看的陈冬儿兴奋地抬手指着黄榜,大声地说:“二郎,快看,你的名字在上面第三排。二郎考中进士啦!二郎考中进士啦!”曾和培仔细看去,榜上果然清晰地写着自己名字,位列第三名,持续两个月的紧张心情瞬间放松了,也高兴地说:“好啊,我考中了,这下我们曾家三代人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等返回清为后,一定要让父母好好开心一番啊!”陈冬儿说:“是啊,郎主和夫人倘若得知了这个好消息,定会开心不已。”曾和培逐渐冷静下来,说:“我自己考中了,不知鸿运店的那几人有没有考中的?我看一看。”

曾和培正耐心地看着黄榜,一下听见旁边几人愤愤不平地说:“这个殷贵嘉根本没有任何才学,竟然也能位列榜首,成为状元,真是咄咄怪事!”“我了解这个殷贵嘉,此人是吏部吏部司郎中殷正鸿的儿子。吏部吏部司郎中的权利可大了,专门负责掌管文官班秩品命等事情,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得罪。”“听说殷贵嘉是一个典型的膏粱年少,不学无术,当上状元,可害惨了我们这些苦读圣贤书的人。”“我总共考了五次,这次又落榜了。多年寒窗苦读,还不如有一个掌实权的父亲好啊!”曾和培静静地听着,一句话也不说,因为心里明白,自己并不认识殷贵嘉,盲目议论,绝非明智之举;即便认识此人,自己也不愿随便在背后说三道四。世上之事,本就错综复杂,在没有真正弄明白前,保持沉默是必须的。因此,听了一会儿,曾和培不再理会,继续看着黄榜,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崔显政,心想:“崔显政如果知道本人中榜了,必将大喜过望。”

这时,身后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曾二郎,你我都榜上有名了,是不是该一起庆祝庆祝啊?”曾和培转过身,看见眉欢眼笑的崔显政从人群中使劲挤过来,忙说:“崔五郎,你何时来的啊?”崔显政挤到面前,说:“这里的人实在太多,我差点都过不来了。不瞒曾二郎,我一大早就到此等候,刚才正要看黄榜时,碰到一个来长安做生意的同乡,聊了几句,之后回头查看黄榜,自己居然中了,好不欢喜;顺便又多看了一眼,发现曾二郎名字还在我的前面,位列第三,佩服!佩服!”曾和培笑着说:“你我同时中榜,成为进士,就是同年,实属难得,确实应该一起庆祝庆祝啊!”崔显政说:“我细数了一下,黄榜上有二十五个名字,说明今年科举考试共有二十五人中榜。”曾和培说:“若说庆祝的话,我们这二十五名同年或许会一起参加,到时候就热闹多了。”

过了两日,黄榜上的二十五名新科进士聚在一起,集体举办宴席,向主考官即礼部考功司员外郎谢佑聪谢恩。按照惯例,谢佑聪成为二十五名新科进士的座主,也称“座师”;二十五名新科进士则成为谢佑聪的门生。在宴席上,谢佑聪和二十五名门生开展诗歌酬唱。二十五名门生的诗多是称赞座主公正阅卷、公平举贤的高尚品德,同时也抒发了本人蟾宫折桂后的喜悦以及对座主的感恩之情。谢佑聪即兴发言,表示通过此次科举考试,成功地为大唐选拔了诸多人才,是自己今生最大的骄傲,称赞所有门生才华超众、文彩四溢,并预祝他们在接下来的吏部“选试”中全部顺利通过,早日步入仕途,实现多年夙愿,尽早报效大唐。完毕,谢佑聪带着所有门生前往中书省都堂,拜见中书令张说,受到热情接待,此项内容也叫“过堂”;当然,盛大的宴会是免不了的。

依照大唐规定,士子们经过礼部考试及第,成为进士,仅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若想得到正式授官,还须再经吏部“选试”,又称“关试”,也称“释褐试”;通过之人方可得授官职,未能通过之人需等三年再试。释褐试的标准有四项:身、言、书、判,也就是体貌、言辞、楷书、批审公文。释褐试结束后,包括殷贵嘉、曾和培、崔显政等在内共十六人的体貌、言辞、楷书、批审公文四项内容获得考官通过,九人惨遭淘汰。接着,吏部对通过的十六人当众点名授职,其中殷贵嘉被授予河东道灵丘县县尉之职,曾和培被授予淮南道扬州参军事之职,崔显政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由于崔显政是唯一留在长安任职的新科进士,其他十五人均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崔显政一时得意扬扬,好不快活。

得授正式官职后,十六名新科进士再无任何担忧,开始了一系列的狂欢和游宴。这些活动多在曲江岸边举行,故称“曲江盛会”。期间,长安城内的贵族和富豪等携儿带女,全家出游,齐聚曲江,观看新科进士。有人是为了一睹进士风采,有人是让儿子以进士为榜样,立志读书,还有人是给尚未出嫁的女儿挑选佳婿。一些待字闺中的豪门女子,更是大胆抛弃羞涩,不但浓妆艳服出行,而且还带上众多婢女,手里拿着各类名贵鲜花,以吸引本人满意的新科进士。十六名新科进士中的喜好风流者此时也都诗兴大发,频频向路边的豪门女子递献情诗,期望能“携得美人归”或演绎出“红拂夜奔”。

当日,十六名新科进士身穿美服,骑着壮马,一路由鼓乐和彩旗引路,吹吹打打前往曲江,经过之处,万人空巷。随后,十六名新科进士英姿勃发,在宴席上和一群搔首弄姿的妓女们饮酒作乐,筹觥交错,极尽欢娱。同样兴奋不已的曾和培虽不喜欢这类场面,但也被迫做出一些热情举动,避免自己显得不太合群。在曲江盛会时,长安很多店铺临时迁往曲江,整齐罗列岸边。长安市民倾巢而出,致使城内几乎处于半空状态。

曲江盛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科进士参加各种宴饮,如“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等;其中“闻喜”是皇帝赐宴,“樱桃”是在杏园举办的以樱桃为主食的宴会,“月灯打球”是晚上在著名的马球场里举行宴会和打马球。除了形式固定的宴会外,新科进士还有自己的宴会,比如“探花宴”。“探花宴”即先请两名担任“探花”的进士到各个名园去采摘名花,以供众人赏花、饮酒和赋诗;倘若有人先于他们采摘到奇花异草,两名“探花”进士就要被罚饮几杯酒。没过多久,或许觉得两名“探花”进士不够尽兴,十六名新科进士干脆每人身穿美服,骑着壮马,各拿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钱绢和酒器等物,集体前往名园,遇到好花,就停下来,痛快地赏花和饮酒。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自己名字题在了大雁塔下。此举引得其他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后来的新科进士更将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因此,在曲江宴饮后,十六名新科进士又一起来到大雁塔下。讨论一阵,众人一致公认曾和培的书法水平最高。激情昂扬的曾和培也不推辞,提起墨笔,一气呵成,将十六名新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及第年份、时日,一一题在大雁塔下。

在长安开开心心地游玩了十几日后,十六名新科进士分别返回各自家乡报喜,然后前往不同地方履职。

在录取殷贵嘉为状元后,主考官谢佑聪随即前往吏部,将此事告知了殷贵嘉的父亲即吏部司郎中殷正鸿。殷正鸿感激不已,说谢佑聪今后但有所求,本人若能相助,定会竭尽全力。谢佑聪说,此次进士中有一人叫曾和培,才华非凡,希望吏部在释褐试时尽量予以关照。殷正鸿满口答应。之后,谢佑聪又找到一直关注此事的姜登儒,说曾和培已被录取,等吏部释褐试时,或许也将顺利通过。姜登儒欣喜之余,给清为县县令宗兆瑞写了一封书信,述说了曾和培考中进士之事,还说吏部考试可能也无障碍;曾和培步入仕途,基本已成定局。

看完姜登儒的书信,宗兆瑞惊喜连连,立刻派人通知曾德寿前来县衙,说有要事相告。当曾德寿急匆匆赶来后,宗兆瑞将书信递过去。曾德寿接过书信,仔细读完,不禁仰天长叹:“曾家三代人的心愿,终于让次子和培实现了,这是我曾家百年来最大的一件喜事啊!”宗兆瑞笑着说:“曾二郎天资聪颖、才华出众,蟾宫折桂乃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也很高兴啊!”曾德寿激动地说:“不知和培何时返回清为?等和培回来后,曾家要在家里大摆豪宴,邀请清为所有亲朋好友,共同欢庆和培蟾宫折桂;宗明府当是首请之客,还望宗明府不吝赏光啊!”宗兆瑞说:“曾二郎蟾宫折桂,成功步入仕途,既是曾家百年来最大的一件喜事,也是清为数万百姓近年来最大的一件喜事,作为清为县县令,我焉能袖手旁观和不予祝贺呢?无论公事再忙,对于曾家欢庆喜宴,我必是不可缺席。只是据我以往经历,曾二郎蟾宫折桂后,还要参加吏部关试。接着,通过关试的所有进士将会一起开展多种狂欢和游宴等活动,粗算下来,兴许还要再等一个多月,曾二郎才能返回清为。”曾德寿说:“也好。在这一个多月里,曾家有充足时日去邀请那些分布四方的亲朋好友。”

曾德寿回到家里,将喜讯告诉了宋梦瑶,以为宋梦瑶会像自己一样的激动。未料,宋梦瑶听了,脸上却是异常平静,缓缓地说:“和培蟾宫折桂,正式步入仕途,终使曾家三代人夙愿得偿,确实可喜可贺。步入仕途,意味着和培不久便要离开清为,前往外地任职,长期不能返回;而蕙萸生的双胞胎女儿仅有三个月,加上两岁多的义安,都需要有人精心抚育。和培前往外地任职,肯定带上蕙萸;难道能让蕙萸这样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子来抚育吗?夫君在为和培蟾宫折桂感到喜悦的同时,还请勿忘和培三个年幼的儿女啊。”曾德寿不在意地说:“小君多虑了。蕙萸生的双胞胎女儿,加上义安,全都是曾家的骨肉,我们怎能忘记呢?至于和培带上蕙萸前往外地任职、如何抚育三个孩子这件事情,我们暂时不要太过心急,毕竟和培还未回来。”宋梦瑶想了想,说:“就从此时开始,夫君考虑邀请哪些亲朋好友参加欢庆宴席;我呢,则认真思考将来怎样抚育三个孩子的事情,行吗?”曾德寿无奈地说:“好,好,就依小君的意思吧。”

一个多月后,曾和培带着陈冬儿返回清为,告知日日盼望的父母、妻子、兄嫂及妹妹、妹夫等人,自己已被授予淮南道扬州参军事之职,过不了多久,便要前去任职。曾德寿心里彻底踏实下来,开始安排欢庆豪宴。接着,曾和培又前往县衙,将中榜的佳音告诉了县令宗兆瑞,再三感谢无私相助之恩。宗兆瑞面带微笑,祝贺曾和培进士及第,荣耀清为。随后,曾和培又赶到许家,给同样关心自己的许家人讲了科举结果及欢庆之事。不久,苏玉臣和郝一胜也陆续知晓了喜讯。

回到曾家,当一手各抱一个熟睡的双胞胎女儿时,曾和培觉得自己是世间上最幸福的人。面对丈夫科举中榜、荣耀清为的大喜事,沈蕙萸仿佛吃了蜜似的喜笑颜开,红润润的脸蛋就像刚刚盛开的花朵。曾和培看着两个粉嘟嘟的女儿,问:“我们该给两个孩子取什么名字好呢?”

沈蕙萸开心地说:“两个多月前,你母亲就已考虑好了,说女子总跟雪啊、雨啊联系在一起,雪、雨都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两个孩子又特别可爱,生在文人世家,长大以后,定然都是举止优雅和姿态美好的人,‘婵’字便包涵了这些意思,而且两个孩子又生在大雪天,因此分别取名‘曾雪婵’和‘曾雨婵’;夫君觉得怎样啊?”曾和培说:“曾雪婵?曾雨婵?一听就知道是两个迷人的女子,还是双胞胎呢,好啊!好啊!父亲喜欢这两个名字吗?”沈蕙萸说:“你父亲说,雪婵、雨婵是两个既富有诗意又联系紧密的名字,符合双胞胎孙女的特点,焉能不喜欢呢。”曾和培抱着两个女儿,轻轻地来回摇晃,并柔柔地说:“雪婵、雨婵,多么可爱的一对双胞胎,都是我的小乖乖啊!”沈蕙萸伸开双手护着两个女儿,心疼地说:“好了,别摇晃了,小心将她们摇晃哭了。”

过了五日,曾和培科举中榜、成为进士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曾德寿在家里摆下欢庆豪宴,盛情邀请宗兆瑞一家人、许常翰一家人以及苏玉臣、郝一胜、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二百余人参加,顾淮琴和母亲杜恋涛也受邀前来。本来,龙可圣也将赴宴,可龙可圣父亲龙江凯在长安得知被贬往蜀中后,因担心身体患病而客死他乡,故乞求先回清为,养好病再前往贬所,终获恩准。回到清为仅半个月,龙江凯就病情加重,不治而亡。龙可圣悲痛伤感,一心想着操办父亲后事,便派监奴代他参加宴席。到了曾家,监奴如实说明情况,曾家人甚感惋惜。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