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30章奔赴长安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随着腹部日渐隆起,沈蕙萸孕期反应越来越频繁,曾和培日日如影相伴,精心呵护。面对这种状况,沈蕙萸说:“夫君,我已生过一子,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你不必整日陪我,好好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才是大事;毕竟再过几日,你就要出发前往长安了。”曾和培说:“正因为再过几日我就要出发前往长安,不能再陪你了,心里颇感内疚,所以趁现在还未出发就多陪一陪你。”沈蕙萸说:“无妨。等你出发后,你母亲会照顾我,小姑也会经常过来看我,你就不要分心了。”曾和培说:“蕙萸,你说,考中进士真的很重要吗?”沈蕙萸说:“普通百姓若能考中进士,便可步入仕途,不仅地位高人一等,而且俸禄也还不少,这就是当今大唐盛世的特点。夫君,你一旦成为进士后,我作为你的小君,不也会跟着你沾光享福吗?”

曾和培说:“人之一生,除了荣华富贵外,就没有别的追求了吗?”沈蕙萸说:“人之一生的主要追求,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无非就是吃饱、饮足、游玩而已。如果没有财富来做基础,也就只能满足一般需求,条件差者连一般需求都不能满足,你们灵玄四友中的苏玉臣便属此类;更差者甚至食不裹腹、衣不避体。然而,人欲无限,人心无底,既便满足了还想再满足,拥有了还想再拥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遗余力都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曾和培说:“小君所言有理。可曾家乃殷实之家,衣食无忧,为什么祖父、父亲仍要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多次榜上无名后,又将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这是为何呢?”

沈蕙萸说:“我嫁入曾家几年了,对曾家之事略有了解。曾家人希望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后能步入仕途,一则可光耀祖先,二则可抬高地位,拥有更多财富。”曾和培疑惑地说:“父母平常都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特别母亲还经常说‘富贫本无定,转化随心动。富尽必贫始,贫极易富生。富则不显贵,贫亦勿失志。富要多行善,贫须勤上进’,不像是要拥有更多财富的样子啊?”沈蕙萸笑着说:“拥有更多财富乃是人之常情,既可个人享受,也可救济别人,二者并不矛盾。”曾和培说:“父亲为了我能考中进士想尽各种办法,母亲却始终抱着平常之心。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心态却是完全迥异。”沈蕙萸说:“人和人原本就不一样,比如你和你兄长的性格便不一样。”曾和培说:“好了,不说这些了。还有三个多月你就要临盆了;再过几日,我也将出发前往长安,时日紧迫。你现在这种状况一点都离不开人,我出发后,你处处要小心,无事不出门。”沈蕙萸说:“放心吧,夫君,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在周围缓缓地行了一阵,二人便往曾家大门走去。此时,宋梦菲和项苍瑞刚从里面出来。曾和培问:“姨母、姨夫,你们也要出门吗?”项苍瑞略微惊喜地说:“哎呀,你们终于回来了!你父亲正让我们出来找你们呢。”曾和培问:“我父亲是不是又在为我参加科举考试之事操心啊?”宋梦菲说:“你父亲为你参加科举考试之事日日都在操心呢。我们先进去再说。”

四人进入大门。项苍瑞说:“和培,再过几日,你就要出发去长安了,有很多事情都需抓紧准备。刚才和芸也过来了,希望帮着照顾蕙萸。”曾和培问:“我父亲在什么地方?”项苍瑞说:“你父亲在书斋等你,你快去吧。”宋梦菲对沈蕙萸说:“这几日,和培就要少陪你了。我、和培母亲,还有和芸,都可以照顾你,不用担心。”沈蕙萸说:“放心吧,我没事的。”

进入书斋,曾和培看见父亲曾德寿正坐在书案旁低头沉思,忙走上前,说:“阿耶,你找孩儿有事?”曾德寿抬起头,说:“和培,再过几日,你就要出发去长安了。这段时日,为父一直为你参加科举考试之事而寝食难安呢。你坐下吧。”曾和培坐下后,安慰说:“阿耶,其实科举考试并不复杂,只要精通诗文便可……”曾德寿叹道:“和培,你太年少了,世上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想像的那般简单。”曾和培说:“大唐制度规定,人人都可参加科举考试,只要才华出众,便可蟾宫折桂,被朝廷所录取。”

曾德寿说:“曾家虽说没有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毕竟富埒陶白,非普通家庭可比。你们兄弟姊妹三人在无忧无虑中长大,从不为生计担忧。你呢,自幼天资聪颖,喜爱诗文,才华超群,遗憾的是,从来没有经过任何历练,导致对社会很多事情缺乏真正的了解。”曾和培疑惑地问:“这些跟参加科举考试有关系吗?”曾德寿说:“曾家从你的祖父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先后五次,均未及第;为父年少时参加四次科举考试,也都榜上无名;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曾和培想了想,说:“或许是因为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不慎紧张,所写答卷欠佳所致?”曾德寿说:“如果说为父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写答卷欠佳而榜上无名,为父可以相信,因为自知才华不足;可你祖父的才华却享誉四方,丝毫不比你逊色,特别写得一手好书法,清为最大酒肆‘盛元楼’三个字就是你祖父所写,清为人人皆知;曾家世交许家大门匾额的‘许府’二字,也是你祖父所写。另外,你祖父写过一篇赋,连当时的尚书左仆射读后都连声称赞。如此才华超群之人,五次参加科举考试,五次却都落榜,是何原因?”

曾和培摇了摇头,说:“阿耶以前从未提及,孩儿不知是何原因。”曾德寿耐心地说:“原先为父跟你一样,以为只要才华在身,参加科举考试一定中榜,后来经过多方接触科举中榜之人和官场之人,才明白了其中诀窍。”停了片刻,又说:“科举考试乃是朝廷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从芸芸众生中选拔治世之才来为国效力的制度。既然是考试,便会有主考官,而主考官对应试者的印象、评价及答卷的审阅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应试者中榜与否。”曾和培说:“应试者若有真才实学,想必主考官也会赏识和录用的。”曾德寿说:“这只是其中一方面。你可知道,现今大唐正处盛世,国泰民安,物丰仓盈,追名逐利者日渐增多,科举考试刚好为无数底层人士敞开一道大门,即以公平竞争的方式步入仕途。每年参加科举考试者仿佛过江之鲫,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最终考中者仅在十余人至三十人以内,可谓百人选一,所以仅凭真才实学,未必就能中榜。”曾和培有些迷茫,说:“那阿耶的意思是……”

曾德寿说:“和培,你现在是曾家人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的最大希望。你的诗文书画在清为无人可及,可文人气过重、社会阅历太浅,因此,为父没有过早让你参加科举考试,而让你先成家、后立业。今年春季,为父为何知道蕙萸刚怀上第二胎,便决定让你在今年秋季就去长安,参加明年春季科举考试,却不等你陪蕙萸分娩后再去长安呢?”曾和培说:“阿耶这般安排自有道理。”曾德寿又说:“目前,科举考试犹如千人过独木桥,过桥者少,落桥者多。顺利过桥而不落桥,争取主考官的青睐,成了众多应试者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为了获得主考官的重视,应试者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季,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带到长安,呈送给当时在政治上和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这种现象被称为‘行卷’。主考官只要看中这些诗文,加上应试者在考试时不出意外,中榜基本就能稳操胜券。如此简单道理,你祖父始终没有明白,总认为自己文采出众、小有名气,不肯到长安去‘行卷’,结果五次参加科举考试,五次落榜,令人心痛;为父当年也是一样。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教训深刻啊!”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