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15章登山赏雪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过了半个时辰,五人走到天和山山脚,远远望去,只见启真宫在白雪覆盖下仿佛披上了一层洁白盛装,静谧肃穆,超凡脱俗。史祯言说:“以前在家乡冀州时,史某从未雪天上过山,更未见过雪中美景。”陶贽恩说:“不瞒史郎君,我小时候,家境贫穷,连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更不用说御寒之物了。每年一到冬季,我就冷得发抖,为了避免挨冻受寒,只得跑到距离二里远的天和山上捡些枯枝烂柴,回家烧火取暖,时日长了,也就养成冬季上山的习惯;如今不再是捡枯枝烂柴,而是欣赏迷人雪景。”停下脚步,往后看去,又说:“史郎君请看,上天和山赏雪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史祯言侧身一看,后面不知从哪里冒出一群人,正成双结对地往山上走来,再朝前看,也有十几人相互搀扶,踏雪而行;惊喜地说:“冬季上天和山赏雪的人真不少啊!是何原因?”陶贽恩说:“我小时候每逢冬季上山捡枯枝烂柴,看见山上除了道士外,行人廖廖,目前冬季上山赏雪的人越来越多,原因就在于曾家。”史祯言诧异地问:“曾家?冬季上山赏雪的人跟曾家有何关系呢?”陶贽恩笑着说:“史郎君勿用着急,我们边走边聊。”

五人继续前进。一会儿,陶贽恩抬手指着不远处一片白茫茫的山坡,说:“史郎君,当你在山上看到这些洁白无垠的雪景时,再想想普通百姓平时过的日子,心里会有何感想啊?”史祯言说:“普通百姓日日奔波,心烦气燥,劳精伤神,难有半刻安宁;若能在忙碌之余,来此亲眼目睹这一美景,定然就能心平气和、养精安神,对身心大有裨益啊!”陶贽恩说:“史郎君不愧是举人出身,一点即通。的确,雪乃冬天独有,漫天洒下,无声无息,顷刻覆盖万物,将原来颜色相异的各种景物,均变成无边无际的洁白世界;我们放眼望去,顿觉舒心顺气、俗事自忘、烦恼全消,这也是冬季特有的养生之道。落地之雪融化便为水,落地之雨聚集也为水;须知,水对所有生命都不可缺啊!”史祯言点了点头,说:“是啊,雨和雪也是古今无数文人骚客吟诵之物,最终都成了水。水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而道教更是宣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陶贽恩说:“清为几乎人人都喜欢雨和雪。特别是每年降妖日前后,清为总要连下几日大雨;此时若无急事,一般百姓均呆在家里不出门,商贾则关门闭户不做生意,目的就是为了使清为能尽情享受老天的恩赐,甚至还有一些人在自家院里放一个大木盆,接满雨水,让全家人饮用。”史祯言恍然大悟,说:“原来是这样。”陶贽恩又说:“曾家的曾老夫人更是特别喜爱雨和雪,博水园里还专门设有‘听雨窗’和‘赏雪亭’。曾老夫人一遇下雨天,只要不是很大,就会让两个婢女陪同,撑着油纸伞,到户外散步;一遇下雪天,除暴雪外,就和家人一起,上天和山欣赏雪景。当年,曾老夫人次子曾和培的妻子因在大雪天生下双胞胎女儿,曾老夫人便分别取名雪婵和雨婵。由于曾家在清为影响很大,清为喜欢夏季听雨、冬季赏雪者日渐增多。听雨在自家院里即可,赏雪就必须上天和山。”史祯言叹道:“曾老夫人酷爱养生求寿,清为人人皆知啊!”陶贽恩说:“是啊,连我这个跟曾老夫人并无任何交往的普通商人都知道,那些经常出入曾家的人更是耳濡目染。”史祯言看看身后越来越多的上山者,说:“说来惭愧,我们一家人来清为已近一年,即便在天暖时连天和山的半山腰都从未到过,更不用说天冷时上山欣赏雪景了。”

五人再往山上走,看见一座巍峨气派、全由石块筑成的宫观——南福宫,二十多名道士站在宫外厚厚的雪地上,排列整齐,人人手执一把宝剑,正同时缓缓地舞动着。陶贽恩停下脚步,说:“道教讲究养生,不但进行言传,而且更重践行,故道士患病者少、长寿者多。山上九百道士,以虚谷真人寿最高;山下十万百姓,以曾老夫人命最长。”过了片刻,又说:“天和山又名长寿山、仙山,仙气旺盛,多数疾患之人,凡在望仙坡以上的宫观住上一个月后,几乎不用治疗,便会重病变轻、轻病变无,比如我的拙荆去年身患重病,在天水宫仅住了二十一日,未服一点汤药,就奇迹般地好了很多。”

其他几人也停下了。史祯言说:“天和山又名长寿山,确乃名符其实。史某的三子史之啸自幼体弱多病,让我们夫妇俩操了不少心,若能让他来天和山住上一段时日,相信身体定会大有改观。”陶贽恩说:“史郎君不妨就让三子来天和山住上一个月。一个月后,三子身体必将变得强壮一些。”史祯言苦笑着说:“史某倒希望能够如此。不过,史之啸从家里走到天和山山脚便要喘气,再往上走一小段,更要歇息较长时辰,这种状况根本无法走到望仙坡,这也是我们一家人连天和山的半山腰都从未到过的原因。”陶贽恩说:“史郎君从未到过半山腰,那到过前面的南福宫没有?”

史祯言摇了摇头,说:“也没有。”陶贽恩说:“天和山名扬大唐,宫观众多,道士近千,所需的一切开支,均由朝廷支付,钱财丰厚;平时,座座宫观香火旺盛,来自大唐四面八方的香客慷慨捐钱捐物,足已供养所有宫观。即便安史之乱期间,在朝廷忙于平叛而无暇顾及天和山的情况下,天和山宫观也没有为费用发愁。”史祯言说:“这些足以说明天和山在广大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陶贽恩说:“在天和山众多宫观中,有一些宫观本身就是由道士募资修建而成。”抬手指着南福宫大门,说:“比如这座南福宫,就是由一百多年前一位叫张守福的道士率无数道众和信徒修建而成的。”史祯言惊讶地说:“这么大的一座石筑宫观竟然是道士自己修建的?史某还以为是朝廷出资修建的呢。”

陶贽恩说:“一百多年前本朝初建时,河东道云州的一位州府吏员张守福刚过完三十岁生日,就不远千里来到天和山弃世修道,看见天和山游人如织,非常高兴;走到这片南山坡,发现地势光滑平坦,却无一座宫观,颇觉遗憾;又朝上走到最高峰的碧云宫,拜负责整个天和山道教事务的那位高道为师,并说,自己虔心向道,愿以毕生之力在南山坡修建一座宫观。那位高道兴奋地说,贫道已在碧云宫等你很久了。接着,拿出设计好的宫观图样,递过去。张守福明白,自己后半生跟天和山再也无法分开了。张守福欲在南山坡修建宫观的消息传出后,清为百姓便自发汇集此地,大量捐钱捐物,还有不少人闲瑕时出工出力。不久,天和山原有一些道士纷纷拜张守福为师,之后离开天和山,四处化缘。除了修建宫观外,张守福还亲率道众开垦了山脚的数千亩荒田,无偿赠给清为百姓,以作答谢;此大德之举使捐钱捐物者如涪溪河水般潺潺不停,连竟州及周围州县也有多人慕名到天和山捐助。在无数善男信女的大力支持下,张守福率道众昼夜不歇地进行修建,经过二十七个寒来暑往,一座气魄雄伟的石筑宫观最终落成,取名南庆宫。从此,张守福便在南庆宫修道、弘道。六十三岁时,张守福羽化登仙,魂归南山坡。人们为了纪念张守福修建此宫,将宫名更改为南福宫。”

史祯言说:“张守福率道众经过二十七个寒来暑往,最终修建了南庆宫,可见其决心和毅力早已超出了普通道士,成为世人敬仰的天和山高道。”陶贽恩说:“自从建立宫观以来,天和山高道云集,历任帝王都要派专人到天和山顶礼膜拜,虔诚之极,无以复加,并赐于其中一些高道称号,甚至还招至朝廷,谦卑请教治国之法。如天和山当前最有名的高道虚谷真人,就曾在玄宗皇帝时期数次进入长安,而‘虚谷真人’这一称号也是由玄宗皇帝钦赐的。”史祯言叹道:“虚谷真人德高望重、嘉言善行,只可惜史某无缘相见啊!”

陶贽恩问:“史郎君想见虚谷真人吗?”史祯言说:“我们一家人来到清为不久,便听人说起此地有一位博学广识、殚见洽闻的高道虚谷真人,常年居于天和山最高峰的碧云宫。当时,史某就很想去拜见,谁料又被告知虚谷真人年过九旬,闭门谢客已有两年,连当今县令也无缘相见。史某乃外地之人,有此念想,更是无计可施。”陶贽恩想了想,说:“史郎君若真想见到虚谷真人,不妨去找一个人求助,或许有用。”史祯言忙问:“去找何人求助?”陶贽恩说:“曾家的曾老夫人。”停了一下,又说:“曾家的曾老夫人跟虚谷真人交情深厚,当前正在相互比寿;史郎君若能找她求助,应该还有希望。”史祯言说:“史某和曾家素无往来,只能等以后有机会见到曾老夫人时,才知结果。”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