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强宋

《铁血强宋》

第71章 靖康奇耻,河洛悲歌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金军第一次南下,东路军虽快速进抵东京,但西路军受阻于太原,斡离不见好就收,议和撤兵。第二次粘罕终于困死了太原坚城,两路大军会师东京。各路宋军接到传檄,陆续赶来救援,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被金军分别击破。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军进围东京。宋廷又派康王赵构为使议和,在路上遇到百姓拦住康王哭泣道:“我们本以为二太子(指斡离不)是守信义的人,结果肃王一去不复返,你此去也必遇害。”副使王云力主康王议和,呵斥百姓,被乱拳打死。知磁州宗泽、知相州汪伯彦在本州整顿兵马抗金,都力邀康王前往,最终康王没有到金营求和。东京城内宋钦宗率领军民也在勉力支撑,城内只有3万近卫,而当时的东京开封府是一座奇大无比的城市,这3万兵分守各门后更显薄弱。宋钦宗亲自登城劳军,各营无不奋勇杀敌。中途,南道都总管张叔夜率兵入城,是唯一进城的勤王部队。钦宗又诏令康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集结各地兵马勤王。十一月底,宋军消耗殆尽,金军攻入东京。最后关头,张叔夜试图带兵保护钦宗突围,但没有成功,只能向金军求和。

粘罕、斡离不在金国属不同势力,又都不是最高领袖,破城后宋钦宗正式议和,他们却拿不定主意,只是派萧庆入尚书台接管事务,并奏请勃极烈大会定夺。时间很快进入靖康二年,形势又有变化,在没有得到朝廷支援的情况下,河北人民自发起来抗金,聚集了数十万众。康王在相州开大元帅府,统领河北义军,向金军发起反击,副元帅宗泽率兵13战皆捷,攻破金军三十余砦。宗泽非常急切地想要解东京之围,要求继续进军,都统制陈淬认为现在金军毕竟势大,元帅府的这些混成部队毕竟不能抗衡,应该先稳一步再图后举。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军事方案,但宗泽进士救国心切,认定陈淬逗挠,差点将其斩首,强令其进兵,果然遇到金军主力来援,义军大败,失去了解救东京的希望。不过当金军准备消灭元帅府时,宗泽慷慨陈词,以报国励士,诸军无不舍生奋战,斩首数千,保卫了帅府,为南宋的重建保留了火种。靖康二年二月,金军终于等到金太宗诏令,废宋太上皇、皇帝,另立异姓为帝,作为金国的附庸国。

四月一日,金军撤出东京,将宋朝宗室和重臣千余人及财宝席卷一空,带回北方。由于宋徽宗文化修养极高,其珍藏的艺术品和典籍非常多,全部被金人付之一炬,也堪称后世遗憾。金国立原宋太宰张邦昌为帝,国号楚,作为其在中原的代理人。宋朝宗室近支只有宋哲宗皇后孟氏、康王赵构流落在外,幸免于难。不愿屈服的臣民们拥立康王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尊孟氏为元佑皇太后,后又改称隆佑皇太后,重建宋廷,史称南宋。自太祖结束五代乱世,定都开封以来,凡历167年,传9帝,“北宋”这个时代结束了。造成靖康之难确是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首都的地理位置缺陷,金军铁骑可以通过开阔的华北平原**;其次是主力部队的布防问题,当时宋军的战斗力过分集中在陕西军,又被西夏所牵制,无法及时救援京师等。但除了这些次要的客观理由,宋廷毁约灭辽、不对金国加以戒心、无原则信任降将郭药师,这一连串人为的弱智决策才是真正的主观原因。

现在很多人将靖康之难归咎于徽宗朝的政治黑暗,又有些人认为是宋朝缺乏“尚武”精神云云,这些无聊的污蔑并无助于后人吸取教训。事实上,很多有识之士都认定祸首就是——王安石。按照宋朝的权力设计,皇帝、宰执、文官形成三足鼎立的制约态势,作出一项战略决策需要通过很多环节,接受很多监督,并非某些人头脑一热就能通过。但新党人士为了自身利益,与皇帝合作,压倒反对势力,形成了制约很小的权力阵营。灭辽这种战略明显是某些人的好大喜功,在正常的朝政下不可能通过,也只有皇帝、首相、总司令沆瀣一气时才能通过。明末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宋论》指出:人臣争胜是最大的祸害,会扰乱正常的纲纪,制造不和谐因素。新旧党争为“君子”和“小人”的争夺提供场所,焉能不有靖康之祸?中国人一向认为改革是好事,尤其是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至于很多人分不清好的改革和坏的改革,经常一概而论。现在看来,靖康之难应该算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但它无疑是中原人民的一场大劫,更是宋王朝的百年国耻。这个国耻宋王朝用了百年才终得洗雪,南宋和金国之间的百年战争遍布关陕黄土、秦岭蜀山、河洛中原和江淮两岸,远比沙漠中打转的宋夏战争更加激烈震撼!

阅读铁血强宋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