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125章李白遂愿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一会儿,一阵爽朗的笑声传了进来:“玉真公主,多日不见,李白甚是想念!”话音未落,一个四十岁出头的男子大踏步地走进客堂,看见里面除了玉真公主外,还有另外二人和一个小道童,不由得一愣,忙说:“李白来得真不是时候啊,不知……”玉真公主站起身,笑着说:“李白刚好说反了,来得正是时候呢。这二位是朝中重臣,早有想见李白之心,今日李白来此,刚好满足心愿。这位小道童是玉真的关门弟子郎梅。”郎梅站起身,一拱手,落落大方地说:“郎君好!”李白惊诧地说:“这位小道童真可爱啊!”玉真公主说:“李白,玉真给你介绍一下。”李白上前,仔细看着另外二人。

玉真公主指着贺知章,说:“这位是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贺知章,人称‘贺监’,今年已达八十五岁高龄。贺监擅长诗文,并以绝句见长,李白以后可跟贺监多多切磋。”李白眼睛一亮,忙叉手向前,说:“贺监诗歌清新典雅,李白已经拜读多遍。李白不才,还请贺监今后多多指教。”贺知章站起身,摆了摆手,笑着说:“指教不敢,相互交流即可。李白不愧是俊才啊,确实异于常人。”玉真公主又指着谢佑聪,说:“这位是户部尚书谢佑聪,精通《道德经》,长安之内,无人可比,李白以后可跟谢尚书多多探讨。”李白忙叉手对着谢佑聪,说:“谢尚书那次在朝中讲论《道德经》,得到君臣一致赞赏,美名远扬。李白笃信道教多年,还望谢尚书今后能不吝指教。”谢佑聪也站起身,笑着说:“过奖,过奖。早闻李白才高气清,谢某今日亲眼所见,真正名不虚传,以后彼此切磋便是。”

玉真公主说:“李白,请坐!”李白坐下了;其余三人也坐下了。玉真公主端起茶釜,倒了一碗茶,递过去,说:“请品茗吧。”李白接过茶碗,饮了一口,赞道:“好茶,真是好茶!”玉真公主说:“李白若是喜欢,玉真赠送一些此茶也无妨。”李白说:“玉真公主慷慨大方,李白无以为报,只有多写诗歌,方能以表感激之情。”玉真公主说:“李白此次前来鄙观,仅是偶尔路过,还是……”李白看着贺知章和谢佑聪,犹豫片刻,欲言又止。谢佑聪心知肚明,对玉真公主说:“我等在场,恐妨碍了你们相聊,不如就此告辞。”正要站起身,玉真公主说:“谢尚书切勿这样,还请坐下。”又对李白说:“此二位乃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经常前来鄙观看望玉真;玉真早将他们当作良师益友,几乎无话不谈,李白如若感觉不便,实为不妥。”李白忙摆了摆手,说:“玉真公主误会了,李白久闻贺监和谢尚书二位美名,非常敬仰,很想尽早登门拜访,可惜来到长安次数太少,始终无缘一睹真容,今日在此无意见到,心里特别激动。李白颇为顾虑,一旦说出此行目的,二位重臣或许将会嘲笑,此外别无他想。”

贺知章笑着说:“请容老夫插上一言。李白此次来到长安,想必希望玉真公主能够举荐自己,以便顺利步入仕途,是这样吗?”李白一愣,惊讶地说:“贺监洞察秋毫,李白心悦诚服。李白不敢隐瞒,今日来到长安相求玉真公主,正是此意。”谢佑聪也笑着说:“当今圣人英明睿智,特别重视举贤任能。李白才华非凡,圣人定然不会听而不闻。谢某预祝李白早入仕途,建立功业,报效大唐,何来嘲笑?”李白面露羞惭之色,再次叉手向前,说:“李白以己度人,确非君子所为,还请二位重臣多多见谅。”

玉真公主说:“顾虑已消,李白尽管直言便是,玉真若能相助,必定不会拒绝,二位重臣应该也是同心。”李白说:“实不相瞒,早在弱冠之年,李白就凭借着一腔热情,加上才华在身,开始游历大唐各地,结交文人才子,拜谒达官显贵,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们举荐,顺利步入仕途,逐渐登上高位,实现鸿鹄之志。只可惜啊,二十二年过去了,却没有一人赏识李白。李白实在无路可走,最后只得来到长安,腆颜相求玉真公主,期盼夙愿得偿。李白不才,近期兴之所至,写下一些拙作,还请玉真公主指正。”说完,从衣袖里拿出一叠诗文,递过去。玉真公主接过诗文,逐篇翻看,频频颔首,说:“李白诗赋惊绝天下,常人远远不及,玉真鲜有看见,此时可说是一饱眼福了。”

李白谨慎地问:“这些拙作,不知可否能让玉真公主向圣人举荐李白啊?”玉真公主笑着说:“当今朝中,若说诗文出众之人,必是贺监莫属。李白如果愿意,玉真便将这些诗文交于贺监,以让贺监品评一番,如何?”李白高兴地说:“贺监诗文名扬大唐时,李白尚未来到人间。玉真公主能将拙作交于贺监品评,李白正求之不得啊!”玉真公主将诗文递过去;贺知章接过后,细细品评,未有言语。

突然,贺知章激动地站起身,看着诗文,大声念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你的这首《蜀道难》写得恣意无拘、奔放洒脱,可谓登峰造极,再无比肩之人,老夫也是自叹不如!李白,你就是大唐罕见的诗圣啊!”将诗文递给谢佑聪,又说:“谢尚书不妨也来品评一番。”谢佑聪接过诗文,逐一详看。贺知章意犹未尽地说:“李白,你的这些诗文,水平都很高超,无可挑剔;尤其这首《蜀道难》,老夫最欣赏,你可知是何原因?”

李白摇了摇头,说:“这首《蜀道难》是天宝元年,李白在蜀中行路时有感而写,没想到,贺监最欣赏。李白愚钝,不知是何原因。”贺知章脸上露出凝重神色,过了片刻,说:“老夫最欣赏《蜀道难》,原因有二,一是此诗将遍布蜀中的山峦与河川的特点写得极为真切。山峦高耸入云,坡陡路窄;河川冲波激浪,曲折回旋;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若行走山上或是乘坐船中,就更加难上加难了。即便道路这般艰险,可圣人竟然还要派人从蜀州运输新鲜荔枝到长安,以满足宠爱的杨玉环的口腹之欲。在蜀州时只用水运,船只快速行驶在曲折回旋的河川上,岂不是危险重重吗?如果不小心触礁翻了船,船上所有人的性命又何以得救呢?这些状况,难道圣人从来都没有想过吗?”李白惊讶地说:“从蜀州运输新鲜荔枝到长安?这将花去多少人力和财力啊,如此举动,简直匪夷所思;贺监若非此刻提及,李白就是做梦也难想象。贺监最欣赏《蜀道难》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贺知章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李白,你可清楚老夫刚才为何只引用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就不再引用了?”李白正思索着,刚看完诗文的谢佑聪说:“贺监,请容谢某插上一言。谢某明白贺监最欣赏《蜀道难》的第二个原因,若没猜错的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后面几句就是答案。”贺知章满意地点点头,说:“完全正确。知我者,乃户部尚书谢佑聪也!”玉真公主不解地问:“哦,是这样吗,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后面几句是什么?”谢佑聪拿着诗文,大声念道:“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玉真公主恍然大悟,说:“玉真也明白了。答案就是后面几句里的狼、豺、猛虎、长蛇,这些全是害人之物啊!”

李白听得云天雾地,看着三人,茫然地问:“贺监何以重视这几句啊?莫非……”贺知章说:“蜀道之难,倘若只有险峻陡峭的山峦和冲波激浪的河川,并不令人感到畏惧,因为这些终究可以慢慢被征服。但是,狼、豺、猛虎、长蛇等兽类,既凶猛,又贪婪,‘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而且还会一直繁衍下去,要想认真对付,甚至全部清除,根本无法做到。老夫一生克己奉公,如今已处桑榆暮景,再无其他所念,唯独最担心的,就是现在朝中的狼、豺、猛虎、长蛇日渐增多,不断祸害大唐,大唐前景实在堪忧啊!”李白感慨地说:“李白写出《蜀道难》一诗,何尝不是想通过蜀道的艰险,来预示大唐现在的朝局。不过,李白年少时立下的鸿鹄之志,至今仍未实现,因此依旧渴求能够步入仕途,以施展出全部才华,报效大唐。此等夙愿,李白还望三位不吝成全。”

玉真公主想了想,说:“李白才华惊人,又有强烈报效大唐之心,玉真愿意亲自去向圣人举荐。”贺知章说:“老夫已经年迈,无力除掉奸佞,可若要为朝中举荐才子,还是能做到的。”谢佑聪说:“谢某作为户部尚书,偶尔做些吏部尚书该做之事,也是并非不可。举荐李白,谢某当仁不让。”李白站起身,叉手向前,激动地说:“玉真公主、二位重臣,有幸得到你们大力相助,定是上苍垂爱李白之果,李白在此真诚谢过。李白承诺,一旦步入仕途,必将竭智尽忠,全力报效大唐。”

由于玉真公主和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贺知章、户部尚书谢佑聪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文,十分欣赏,便召李白进宫。当着三位举荐者的面,唐玄宗询问了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借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听罢,唐玄宗甚为赞赏,随即任命李白供奉翰林,职务则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每有宴请或是郊游,唐玄宗必令李白侍从,赋诗纪实。虽非专门记功,但也可将李白的文字流传后世,以向后人夸耀大唐盛况。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其中有人还产生了嫉恨之心。当曾和培得知李白的特点后,非常敬慕,经常前去拜访。通过接触,李白发现曾和培是一个正直忠诚且有真才实学之人,乐意交往。慢慢地,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