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89章司马仙逝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二日是朔日,按照唐朝规定,京城长安文武九品以上所有官员,全部要上早朝。兴宁坊距离大明宫不太远,由于是第一次上早朝,曾和培不敢丝毫懈怠,在天还未亮时,急忙起床,匆匆洗漱后,骑上一匹马,朝大明宫方向奔去。

唐朝长安城有三个不同时期建造的宫殿区,即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其中,大明宫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地处长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滨,南接长安城北郭,西接宫城的东北隅。整个大明宫分三个区域,依各区域功能又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包括外朝、常朝及内朝三殿。外朝是宏伟高大的含元殿,重要的国家庆典都在此举行。中朝是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之北,是皇帝平日朝见群臣、听政及举行朔望册拜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内朝为宣政殿之北的紫宸殿,是内朝议事之处,也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内宫性质的殿堂。宣政殿前一百三十米处为三门并列的宣政门,东西则有横亘全宫的第三道横墙。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三百余米的巨大殿庭。

在诸多城门中,承天门既是太极宫的南大门,也是长安宫城和皇城共用城墙的中门,往北对应的是长安城正北的玄武门,往南对应的是皇城的南大门朱雀门。贯穿于城门之间的三条南北向大街(朱雀街、启夏门至安兴门、安化门至芳林门)和三条东西向大街(延兴门至延平门、春明门至金光门、通化门至开远门)是主干大街,时称“六街”。六条街上所置的鼓称“六街鼓”。街鼓,又名鼕鼕鼓,有晓鼓与暮鼓之分。晓鼓声响标志着长安城一日的开始,暮鼓声动意味着白昼的结束和夜晚的来临。由于承天门处于通化门至开远门东西大街的正中,因而承天门之鼓便被视为这条东西大街的街鼓。在六条街鼓中,承天门街鼓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是长安城、皇城、宫城的城门及宫殿门开闭的总指挥。

清晨,承天门的鼓楼要击晓鼓一刻左右。等鼓声停止后,长安城和皇城的城门打开。同时,六街鼓“咚咚咚”敲响,表示长安城的宵禁解除了。第一通鼓声停止,宫城的正门打开;第二通鼓声停止,承天门和皇宫的钟楼便响起悦耳的晓钟声,各宫殿的门一起打开,早朝的时刻便到了。

当钟楼的钟声敲过最后一响,大明宫内宣政殿的正门被隆隆地推开了。文官由东门而入,武官由西门而入,然后按照班序整齐地立于宣政殿下。之前,每进一道宫门,皇家卫兵都要仔细核对每一位上朝官员的身份,经过严格的确认后,才允许他们进入宣政殿。接着,唐玄宗身穿赤黄袍,头戴折上头巾,脚蹬六合靴,在宦官的引领下,徐徐升上御座。

内谒者宣呼仪仗队中的衙内仗入宫立仗。衙内仗由侧门依次进入大明宫。衙内仗分为五队,分别称作供奉仗、亲仗、勋仗、翊仗、散手仗。他们有的手持绣有龙蛇图案的旌旗,有的手扶长枪大戟,像龙尾道旁的石栏杆一样,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散手仗的下面是对立的八匹立仗马,金鞍绣鞯黄幛,老老实实地站在那里。每匹马旁都有两个戎服执鞭的人,称作“进马”,肃立在马的左侧。

唐玄宗正襟危坐在宣政殿最前端中间高高的御座上,威严地看着下面排成数列的、人人手执笏板的文武百官;宦官高力士候立唐玄宗旁边,面对文武百官。唐制规定,文武百官奏事,以官品高下、职位轻重为基本顺序。此时,文武百官一片静默,无人上前。见此情景,高力士转身正要请示唐玄宗,一下看见通事舍人潘恪荃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便问:“潘通事有事需上奏吗?”潘恪荃点了点头,又走到距离御座前面的殿阶约一丈远处,叉手向前,恭敬地说:“陛下,高道郑怀仁于殿外求见。”

一听“郑怀仁”三个字,排在班列末端的曾和培心想:“清为天和山碧云宫有一名道士也叫郑怀仁,是否是现在所说的这个人呢?十年前,我在准备参加长安科举考试期间,被许先发、苏玉臣、郝一胜带往天和山碧云宫,请郑怀仁道士预测能否蟾宫折桂。郑怀仁未言其他,而是拿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张纸条,递给我们,要求出了碧云宫才能观看。我看完纸条,上面内容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写的是‘未及而立,已成功名;顺风行舟,逍遥安宁;险峰登顶,心迷胆惊;甲子或缺,何以有幸’。若真是这个郑怀仁来到朝上,不知有何重要之事?”

正想着,曾和培看见目光深邃、举止雍容、精神矍铄、步履稳健的郑怀仁走了进来,果然是清为的那名老道士。潘恪荃忙退到旁边站立。郑怀仁走到距离御座前面的殿阶约一丈远处停下后,一拱手,说:“贫道见过陛下。”唐玄宗亲切地说:“记得最近一次见面是在两年前,朕派遣户部侍郎前往天和山邀请郑高道来长安,为朕讲解治国之道。当时,郑高道以《道德经》为依据,详细讲述,言近旨远;朕听了后,茅塞顿开,心情极为舒畅。已有两年未见郑高道了,朕甚是想念。郑高道今日来到朝上,想必会有重要之事告知朕?”

郑怀仁神色严峻,缓缓地说:“陛下,贫道恩师司马承祯已于五日前在王屋山阳台观仙逝,寿达八十九岁,贫道专程来到长安,就是为了将此不幸消息告知陛下。”唐玄宗大为震惊,失声说道:“司马真人已于五日前仙逝了?大唐损失了一位栋梁之才,朕痛心疾首啊!”文武百官纷纷议论起来:“司马真人道行高超、法力深厚,名扬大唐,不幸仙逝,实乃大唐之悲。”“司马真人一生注重修身炼己,不求名利,既阐扬道法,又广施恩德,古今罕有,今已仙逝,大唐之内,恐再无一人能够超越。”听见议论,曾和培表面沉默不语,心里却想:“仅是一名道士去世,百官何故这般难受?况且此人已近九十高龄,也乃正常现象罢了。”

唐玄宗问:“司马真人仙逝之前和仙逝之时是何情景,有何异象?”郑怀仁说:“仙逝之前七日,恩师已经预料大限将至,每日仅食米十几粒、饮水也几小口,但是面色红润、精神抖擞,并无一丝疾病征兆。仙逝时,恩师如往常一样,端坐蒲团,双手相握,放置腹部,双眼紧闭,沉思冥想,容色如生,并无异象。”唐玄宗叹道:“司马真人乃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少时笃学好道,从无眷恋仕途,曾拜嵩山高道潘师正为师,得受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最终应朕之所请,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上,自号‘天台白云子’。开元九年,朕亲派其弟司马承祎将其迎入宫内,亲受法篆,并且礼待有加,请其校正《道德经》。朕感佩其学识渊博、远在朕上,便直呼其为‘道兄’。今日听闻‘道兄’仙逝,朕悲痛之心情,实在无以言说。”

郑怀仁安慰说:“恩师仙逝,世人哀悼,本在情理之中,只是陛下乃大唐之君,关系到江山社稷安危和黎民百姓福祉,所以贫道还请陛下克制伤悲,以免龙体受损。”唐玄宗意犹未尽,继续说道:“司马真人平时虔心修道养性,并不过多关注俗事。朕自知才疏学浅,不得已于开元十五年,第二次邀请已达八十岁高龄的司马真人赴东都洛阳。为了能经常向司马真人请教,朕特意安排其就近到王屋山自选形胜之地,修建阳台观,常年隐居。司马真人在所著的《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里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既然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说明司马真人非常看重王屋山,在阳台观隐居下来后,又著有《修真秘旨》十二篇行于世间。”

看见唐玄宗并未过度忧伤,郑怀仁略感欣慰,平静地说:“当恩师奉陛下之命隐居王屋山后,贫道跟随恩师也隐居王屋山达两年之久,道行渐增。自从黄帝轩辕设坛祭天、访道于王屋山以来,到王屋山隐居悟道者,代不乏人,或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或著书立说、以喻后世,或修炼真仙、洞观玄妙,或匡扶正义、辅国安民,或探究医药、以治疾患,因此,王屋山的名声不断享誉天下。”唐玄宗点了点头,说:“王屋山历来高道辈出,司马真人仙逝于此,应是没有任何遗憾。司马真人隐居王屋山后,朕便格外关注王屋山,知晓汉魏时期,诸多贤者前往此山修道,如汉朝的河上公仰慕老子之道,隐居王屋山,著有《注老子章句》,倡导以道立身立国,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本。汉文帝闻河上公名,亲到王屋山拜谒。河上公授汉文帝两卷素书,教以‘黄老之学’治理天下。汉文帝实施休养生息和无为而治,与汉景帝一起,共同缔造了垂名青史的‘文景之治’,使得汉朝国力空前大增。让朕惊喜的是,魏晋时期,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在王屋山悟道四十余年,著有《黄庭经》,此经后来被道教列为重要经典。”

这时,左谏议大夫谢佑聪走出班列,上前启奏:“陛下,臣近年来别无所求,唯有笃信道教,不懈钻研《老子》和《庄子》两部旷世经典,以至获益良多,但跟司马真人学识相比,仍属太仓一粟。司马真人一生历经六朝,屡受帝王礼遇,今已仙逝,臣哀恸无比。臣恳请陛下及时颁下诏书,予以表彰,这样既可永久缅怀司马真人,同时又能彰显道教不可替代的国教地位。”接着,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贺知章走出班列,上前启奏:“陛下,谢谏议所言句句在理。臣已老迈,笃信道教达四十年,跟司马真人相识也有二十年。司马真人品行高尚、德厚流光,老臣自愧不及十之有一,因而对其敬慕之极,早非常人可比。今闻司马真人仙逝噩耗,老臣伤肝断肠,无以复加,也恳请陛下及时颁下诏书,予以表彰,以使天下所有信道之人得到慰藉。”

唐玄宗点了点头,说:“谢爱卿和贺监所奏甚合朕意。”扫视下面文武百官,又说:“道教乃大唐国教,司马真人乃帝王师。如今,司马真人已经仙逝,众人悲伤,实属正常。朕授予司马真人为银青光禄大夫,赐曰贞一先生,即刻命人写下诏书,予以表彰。”对谢佑聪说:“谢佑聪——”谢佑聪忙说:“臣在!”唐玄宗说:“朕命你下去亲写诏书,完毕,由高力士当众宣读。”谢佑聪手执笏板,激动地说:“谢圣人恩典;臣这就退下亲写诏书。”转身退下。

贺知章说:“陛下隆恩浩荡,老臣感激不尽。为报陛下隆恩,老臣今后更要积极弘道扬德,以让更多世人领悟道教神威。当前,老臣日日诵读《道德经》,最大渴望就是能够成为一名道士;等到将来返回家乡会稽,一定舍宅为观,将周围数顷湖泊作为放生池,并且规定:全家老少不再进食任何荤腥之物。”唐玄宗大喜,说:“贺监如此高山景行,怎能不受百官尊重啊?朕在此承诺:贺监年事已高,去留长安,悉听自便,谁敢劝阻,定不轻饶。等贺监将来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时,朕必会亲率太子、宰相及文武百官前往相送,以示尊重。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文武百官齐声说道:“陛下英明,臣等自当完全遵从。”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