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52章重阳登高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等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后,作为江南七子中年龄最长、名气最大的易连瑜想到,七人已有四个多月没有同在一起,应该聚一聚了;另外,七人陆续与州府的才子曾和培相识,正好也可邀请他参加聚会。考虑到曾和培和陶简都是已婚之人,此次才子首次大聚会,不如打破惯例,将各自内眷也请来。天气渐凉,安排何时方便众人聚会,易连瑜颇费了一番脑筋,因为曾和培是官府中人,平时忙于公务,不像其他六人容易安排,思来想去,决定还是跟曾和培商量一番。迫不得已之下,疏于接近州府的易连瑜只好找到曾和培住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曾和培也早有和江南七子共同聚会的念头,思忖片刻,说:“朝廷规定,官员十日内休息一日,称为‘旬休’或‘旬假’,固定在每旬的丙日。”易连瑜说:“莫昱鼎在乡里学馆教书,也是这样休息,那就定于下个‘旬休’我们聚会,行否?”曾和培说:“州府诸事繁杂,不好确定‘旬休’是否空闲。若能确定,只有重阳节三日假期。”易连瑜大喜,说:“好,就定在重阳节,我们登高揽胜,饮酒赋诗,真乃一大快事!”

重阳节当日,秋高气爽,煦色韶光,曾和培和沈蕙萸、陶简和杨碧玥,江南七子其他六人,共同前往观音山。一路上,车马填塞,游人如织,路途两边菊花分瓣溢香,笑傲蓝天白云。易连瑜感慨地说:“此番盛景,非诗歌不足以表达喜悦心情啊!”当即吟诗一首:“山冷江寒鱼潜影,草凋木败蝶难来。欲往重阳登高处,埙篪相和喜颜开。菊染峦峰万点黄,雁飞南乡一字排。自古忧思无鸿志,定使逍遥遣心怀。”曾和培跟着说:“易大吟诗在前,曾某吟诗在后。”也吟诗一首:“醉卧青山不醒秋,梦饮醇醪唯扬州。莫道绿柳随春去,傲霜金菊铺野畴。迢遥相隔非远客,苔岑笑看云出岫。多情重阳凝岁月,满眼韶华不回首。”牵着马的归鹤隐拍拍马背上的几坛酒,说:“此时切莫抒怀,等会儿美酒助兴,自是纵情高歌,不亦乐乎!”颜时途指着自己胸口佩戴的一枝茱萸,笑着说:“未言茱萸香,谁能过重阳?不饮菊花酒,烦恼上心头。”古桥淡定地说:“诸位,马车来了,避让一下。”

一辆马车慢悠悠从众人旁边驶过。陶简叹道:“往日人稀,急驰如飞;今日客壅,缓行似挪。”康一松说:“人生便如一辆马车,若无阻隔,一日千里;若有蔽障,寸步难移。”莫昱鼎说:“所言甚是,目前我便如这辆马车,以往轻松向前,而今裹足难行。”易连瑜知道莫昱鼎所指何意,便说:“遇事切莫悲观,心门一开,大路无碍;心门一闭,万道皆弃。今日九九重阳,天降吉祥,我们勿想别的事情。”

此时,观音山早已人流如潮,肩摩踵接,凡能立足之处,均有游人行走,漫山遍野,攒三聚五,甚是壮观。人群之间,一簇簇、一丛丛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菊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交相映衬。光彩耀目的金黄铺满整个山坡、石罅、林壑,仿佛给观音山披上一件硕大无比的龙袍,大有“九九重阳,唯我独黄”的震撼气势,其他红紫白绿的菊花也不甘示弱,密密匝匝地点缀在四面八方。尽管秋阳尚温,气候宜人,然而终究江寒潭凉、草枯木败,只有无数菊花凌风傲霜,英姿卓越,神韵清幽,浮香远飘,使登山的众多游人不断发出“啧啧”赞叹声,似乎忘记了全身的倦怠,稍微停下观看;可惜的是,一路上迷人的风景目不及赏,后面的人又得催着前行。

跟随蜂拥人群向山上走去,快到山头,沈蕙萸有些气喘吁吁,连呼:“好累!好累!”杨碧玥也走得腰酸腿麻,无力再行,只好靠在路边栏杆暂歇。经常游览名山大川的易连瑜精神抖擞,看见其他几人也略显疲惫,便说:“诸位觉得劳累,干脆停下休息。”落在最后的颜时途大汗淋漓,喊道:“该休息了。若不休息,我就要倒下了。”多人附和同意。归鹤隐将马栓在一颗树旁,从马背上取下一块绸锦,铺在一处平坦地面,说:“来,诸位都坐这儿歇一歇吧。”两个女子当仁不让地率先坐下。颜时途对古桥说:“来,都坐下!”古桥说:“你先坐吧,我欣赏一会儿菊花。”颜时途又招呼莫昱鼎。莫昱鼎点了点头,过来坐下。

归鹤隐将几坛美酒取下,放在绸锦上面,说:“好酒在此,诸位愿饮请便。”刚刚缓过劲儿的杨碧玥问:“你今日带来了多少酒?”归鹤隐得意地说:“不多不少,整整十坛菊花酒,十个人,一人一坛。”杨碧玥说:“我只能饮一点酒,怎能算一坛?”沈蕙萸说:“你还能饮一点酒,我可从来不会饮酒。”归鹤隐笑着说:“少饮或不饮都没关系,我还带有一些蓬饵,也就是俗称的‘重阳糕’,你们可以吃啊。”从马背上取下蓬饵,递给二人。沈蕙萸接过蓬饵,说:“好香啊!你们家自己做的吗?”杨碧玥也接过蓬饵,闻了闻,说:“是啊,真香!怎么做的?”归鹤隐笑着说:“这些蓬饵都是我的两个嫂子亲自做的,我正好没事就在旁边看。两个嫂子先把鲜嫩的白蓬煮烂捣细,搀和一些米粉,再加入白糖,然后上锅蒸,当香气扑鼻时,也就意味着熟透了。”又将其他蓬饵放下,大声地说:“这里有蓬饵,诸位都来吃啊。”莫昱鼎拿起一块蓬饵,边吃边说:“民间认为蓬是御乱之草,蓬草能够抵御灾乱,所以将蓬子和米粉做蓬饵食用,用以消灾辟邪。”

颜时途不满地说:“你们不能光吃蓬饵,还要饮酒啊;过重阳节焉有不饮酒之理。你们人人都是千杯不倒,这十坛酒若要饮完,也就半个时辰而已。”莫昱鼎说:“你的肺部经常不舒服,应该适可而止;还是先来吃点蓬饵吧。”颜时途不以为意地挥挥手,说:“我没事,酒入胃,不入肺;蓬饵等会儿再吃。等那几人赏完菊花后,我们一起开怀畅饮,不醉不归!”莫昱鼎说:“我们七人中,唯有康一松只卖酒而从不饮酒,整日寡言少语,一副避世离俗的样子。你们看,他一人在那里孤赏独乐,像是被什么粘住似的一动不动。”归鹤隐说:“康一松自幼便是这样,不爱说话,只喜独居。这次若不是重阳节我们七子和曾二第一次相聚,说不定他还不来呢。”颜时途说:“东晋陶渊明也喜隐世独居,莫非康一松将成为第二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鹤隐笑着说:“他们是形似而神不似:陶渊明辞官隐居,乃官场黑暗,所以自种自养、与世隔绝,并以《桃花源记》表明此番心迹;康一松多年前得到元真观观主云鹤子高道的亲授,不仅道行远超常人,而且写诗绘画样样皆精,身居闹市,心系山水。每次我和康一松交流绘画心得,都要大受裨益。此时,康一松正面对观音山美景心凝形释,或许又有新的感触,我们不必打扰。”

易连瑜、曾和培、古桥、陶简一起眺望前方,共同陶醉在“满山枯叶寻暖处,唯有秋菊傲寒霜”的神奇世界中。情之所至,易连瑜说:“面对如此美景,我们当以吟诗助兴才是。菊花只在秋季盛开,展瓣吐蕊,艳丽无比,我们所吟诗里都应含有相关内容;我最年长,就先吟一首吧。”随后吟道:“袂衽相牵毂相连,喜乐亦伴忧亦长。寒霜尽退润栀白,熙阳殷显傲菊黄。抱蕾何惧俗子厌,含蕊只为佳人赏。欲思屈夫咀残瓣,又梦陶令采篱旁。”接着,曾和培吟道:“群芳春至争斓宠,孤洁秋来送香浓。风摇羽扇金灿灿,露滴琼浆数丛丛。纤姿护鬟遮羞外,倩影弄裙展笑中。艳惭白莲眠炎夏,馨逼黄梅藏寒冬。”然后,古桥吟道:“秋绕江南百花稀,草枯叶落寒螀啼。神女应怜人间凄,半宿换遍山林衣。嫩肤叠金藐雀屏,柔骨藏玉蔑凤翼。晨日升东暮落西,剩妍岂让沟壑欺。”最后,陶简吟道:“城廓远眺色迷茫,素手剪碎彩虹扬。红紫白绿随风坠,簇拥金黄山中央。细叶纵情落莹翠,曲瓣任舞耀霞光。仅知仙堂遗芬芳,却忘凡尘待重阳。”

完毕,四人过来一起坐下,康一松也跟着过来。归鹤隐给七个酒杯斟满菊花酒,众人一饮而尽。沈蕙萸和杨碧玥吃着蓬饵。古桥说:“刚才我们四人各吟了一首咏菊诗,现在该你们几人吟诗了。”归鹤隐说:“重阳节不能只吟菊花诗,还需吟茱萸诗。”随口吟出一首茱萸诗:“梦里不觉少年狂,徒追彩蝶轻飞翔。深院隔绝相思意,独影泪眼对斜阳。悲怆琴瑟难和调,落寞茱萸已浸霜。九秋恋乡雁归去,三径寄怀觅何方。”康一松思忖片刻,也吟出一首茱萸诗:“叶随秋风涌悲心,情倚毫端存孤容。登高赏菊人求寿,怀远佩萸邪隐踪。傲世安享竹贤乐,离俗岂惮庄蝶穷。岁岁景色皆如是,年年情愫怎相同。”颜时途大声地说:“无菊无酒不重阳,未插茱萸难思量,我就吟菊花酒诗吧。”吟出一首菊花酒诗:“秋迎瑟风菊唤友,心醉枝头香沉酒。莫使空樽长叹月,尽欢人生若水流。白云卷舒飘然去,酩酊作眠万事休。今朝渴饮千杯少,明日腹空仍无忧。”

听罢,易连瑜说:“诸位吟诗水平实属一流。菊是应时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从药材方面而言,菊花的性味与归经应属‘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其功能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治头痛、眩晕、目赤、疔疮、肿毒等。春秋时期楚国屈原的吟唱‘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许就是食菊最早的见证。”颜时途赞道:“易大不愧是我们七子之首,连菊花的药用都这般清楚。”易连瑜说:“不瞒诸位,易某这段时日也是多次去元真观向道士学习,才略懂一些皮毛,实在不足挂齿。”康一松说:“鄙人在元真观遇到易大好几次。”剩下莫昱鼎尚未吟诗。莫昱鼎说:“菊花诗有了,茱萸诗有了,菊花酒诗也有了,还有一样没有。”古桥问:“还有什么没有?”莫昱鼎笑着说:“还有这个蓬饵即‘重阳糕’没有。”吟出一首蓬饵诗:“上巳祓禊涤濯污,重阳游山避灾苦。流觞轻载欢歌笑,蓬饵难抵功名妒。皓首怅望龙门险,怨惜光阴化尘土。奢求黄莺罕出谷,从此参商自和睦。”

在饮酒食饵的同时,众人畅谈着跟重阳节有关的内容。杨碧玥说:“年年重阳菊花开,谁知重阳如何来?”颜时途想了想,说:“重阳节的来历,我以前听人说过一些,好像跟《易经》有关,具体内容不记得了。”曾和培说:“曾某原先也在家乡听人说过,重阳节似乎跟道教有关,当时没有在意,故而没往心里记。”归鹤隐故作神秘地说:“重阳节确实跟道教有关,你们若想知道具体来历,只需询问在场一人便可。”陶简好奇地问:“谁啊?”易连瑜笑着说:“我知道该问谁。”陶简看看其他几人,还是没有明白,便问:“到底问谁?你们赶快说出来呀。”易连瑜不紧不慢地说:“有一人平时看上去不言不语,心里却洞察一切;今日重阳节,我们就给他一个机会发言吧。”众人明白过来,纷纷看着沉默的康一松。康一松窘得不知所措,连连摆手,说:“别,别……”归鹤隐说:“重阳节跟道教有关;在场之人,就你对道教了解最深,你不说,谁能说?”

康一松无奈,略一沉思,慢慢地说:“其实,重阳节名字来源于《易经》的阴阳之说,以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即阳数;以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即阴数;其中九是极数,又称老阳。九月九日,月份日数均为九,故曰重阳或重九。关于重阳节的来历,说法颇多,道教流传的神仙故事是这样的: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到处都是呻吟痛苦之声。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道士费长房为师,学习消灾救人法术。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乡亲。’又告诉他,‘那日登高,要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再饮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依法照做。九月九日来临,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以靠近。于是,桓景挥剑激战,将瘟魔斩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发现鸡犬牛羊全都暴死,不由得咋舌庆幸。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便世代相传开了。”听完,众人拊掌称赞,只有曾和培勉强拍了拍手。

杨碧玥说:“我们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又有谁能知道,如今过重阳节,佩茱萸有何实际作用啊?”沈蕙萸说:“茱萸辛辣,杀气较重,是除患、辟邪、益寿的‘嘉木’。以前我还在自己父母家时,家里庭院种植几株茱萸,七、八月结实如椒子,梢头累累成簇,熟了则生紫色。每年重阳节前后,我都要摘一枝茱萸佩戴在身。”归鹤隐说:“茱萸之所以能辟邪气,一方面因其有药用功能,另一方面其性‘烈熟’、‘好上’,正引发了阳气升腾和登高接天的联想。阳表生,阴表死,疫疾、鬼祟均为阴气所化,所以茱萸能留下‘重阳’之阳气,并以阳退阴,实现黎民百姓对‘长寿’、‘辟邪’的企盼。”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