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20章畅玄论道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百岁寿诞已过,宋梦瑶每日一如往昔地在博水园漫步,双胞胎孙女曾雪婵和曾雨婵陪伴而行。

这一日,三人走到问道亭,坐下歇息。曾雪婵说:“阿婆,四日前,我已登上天和山,给碧云宫捐赠一百贯,说是阿婆之意。碧云宫高道感谢阿婆捐赠,祈祷阿婆再度延寿。”宋梦瑶微微一笑。曾雨婵说:“阿婆心系天和山,无一日不思,无一日不念,特别是过九十岁寿诞而无法亲自前往时,每日必上问道亭,静静遥望,否则心神不宁、寝食难安。”宋梦瑶说:“阿婆在年少时,羸弱多病,药不离身,父母亲朋皆很忧虑,尤其后来生你们姑母和芸时,几乎难产而死;自此,便意识到生命非常脆弱,当以小心呵护。那时,阿婆父亲是位江南富商,身强体壮,长年四处奔波,积累万贯家财,难挡疲惫侵袭,刚过五十岁便积劳成疾,一瞑不视。这两件事给阿婆造成了很大震撼,感悟天地之间,荣华富贵皆为浮云,唯有生命最应珍惜。”

曾雪婵说:“阿婆在我们姊妹年幼时就言传身教,使得我们终生受益,年过半百,依然青丝嫩肤,仿佛四十岁模样。”宋梦瑶说:“世上大多之人,或为衣食忙,或求功名碌,不懂养生,不知调节,穷其一生,损身伤体,寿不长矣。你们阿耶在你们这个年龄时,位居长安高官,锦衣玉食,表面看着无限风光,内心却是倍感压抑,以致整日焦燥烦恼,难有片刻心安神定,即便九儿如影陪伴安慰,仍然无法改变;且还经常饮酒解愁,不加节制,最终造成身心俱损。当你们阿翁病故后,你们阿耶从长安返回清为,守孝三年。阿婆刚一见到他时,竟是面容苍老、皱纹上头、华发早生,便劝导他,望他抛却烦恼、多思喜乐。你们阿耶听了阿婆之言,在博水园修身养性,闲时与一些文友相聚,吟诗诵文,一个月后,回到草屋,未过多久,就已愁眉舒展、性情开朗,显得较年少了。”轻轻地叹了口气,又说:“唉,你们阿耶返回长安后,不到两月,一切便恢复了原样,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曾雪婵说:“阿耶正直忠诚,一心为了朝廷分忧,孰料遭到奸人无端陷害,乃至客死异乡,令人悲痛;加上阿耶之妾九儿自戕生命,以去九泉之下继续陪伴阿耶,均给阿娘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此后,阿娘变得抑郁寡欢,未及两年,也不幸病故了。”

此时,一个婢女走进问道亭,叉手向前,恭敬地说:“门外有一个年少男子,自称史之啸,特来拜见老夫人,望乞相见。”宋梦瑶叹道:“该来的人终于来了啊!”停了片刻,又说:“将年少男子带到问道亭。”婢女点头退下,少顷,带着史之啸过来。史之啸看见宋梦瑶,上前几步,跪下叩拜,说:“后生史之啸拜见曾老夫人。”宋梦瑶起身相扶,说:“不必多礼,请坐!”史之啸起身坐下,说:“在曾老夫人百岁寿诞日,后生跟随家父前来拜见。当时,曾老夫人无暇接见,后生和家父只得离去;不知曾老夫人是否记得此事?”宋梦瑶端详着史之啸,缓缓地说:“老身当然记得。多年以前,令尊就已成了博水园的常客,跟老身几乎是无话不谈,也时时提及你,夸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给老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身在百岁寿诞日第一次见到你时,感觉令尊所说确乃非虚。”

史之啸略微紧张地说:“后生今日前来拜见曾老夫人,可否显得唐突……”宋梦瑶笑着说:“老身在博水园养生多年,经常接见一些拜见之人,老少皆有,你乃其中之一而已,所以勿用拘谨,只管放松便是。”史之啸松弛下来,想了想,说:“后生不甚喜欢绕来绕去,就将此行目的直言相告吧。居于世间,无人不想活至天年,甚至长生不老,然而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多数未到甲子便已寿终。曾老夫人却有百岁高寿,史上罕见,想必定有养生延寿之道。另外,后生自幼对历史兴趣浓厚,早早立下志向,长大定要公正撰写史书,也会将曾老夫人的养生延寿之道和亲身践行体会载入里面。因此,后生还望曾老夫人不吝赐教啊!”

宋梦瑶沉思起来,未发一言,过了半晌,说:“正处年少之人,能够关心养生延寿,实不多见。今日你前来博水园,询问老身养生延寿之道,希望解除心里疑惑,满足求知欲望;老身估计,定是受到了令尊的影响。既然这样,老身不妨先问一句,你想了解养生延寿之道,那自己对人之寿命有何看法啊?”史之啸略一思索,说:“后生年幼时正逢安史之乱,亲眼目睹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令人痛心。人之贵在于求生、重生,而战乱却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人拥有生命,则一切皆有意义;人失去生命,则一切皆无意义。自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以来,凡人莫不想长生不老、延寿避死,何况帝王将相乎?史传,秦始皇还专门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远赴蓬莱仙岛,以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虽未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但长生不老之心却人人有之,贯穿历史,古今不绝。”宋梦瑶说:“无论何人,若想长生不老是假,而欲延寿避死却是真;平时所说养生,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延年益寿、祛疾避患。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婴幼、丁壮、老迈,只要一息尚存,均要养生,且养生的要求亦随各自情况不同而相异。”停了一下,又说:“人之生命由天选,人之寿命由人定;一旦拥有生命,永远渴求寿命。人从何来,阴阳交合而成;人为何去,形神俱损使然;人来去之间便是寿。秋蝉命短,灵龟寿长,皆因生命不同所致,而人之寿究竟有多长呢?《黄帝内经》表明,上古之人就已知人之寿可达百岁;老身现在之寿只是符合古人观点罢了,何来延寿?”

史之啸说:“曾老夫人言之有理。只是从古至今,有百岁之寿者屈指可数,此为何因?”宋梦瑶说:“盛世也好,乱世也罢,人人均欲延寿,但知延寿之道、行延寿之路者少,此乃多数人寿命未达百岁的根本原因。”史之啸忙说:“后生正为此事而向曾老夫人请教啊。”宋梦瑶说:“以前,老身和令尊经常讨论《道德经》,深知人之有寿,属物之有道;只知人之有寿,不知物之有道,不管使用何种方法,都难以顺利养生,更难以使寿命延长。”史之啸说:“家父经常告诫后生,万物有道,道行天下,无道不存,非道将灭,国运人事,莫不如此。后生纵览历史,知晓各朝各代,盛衰交替,长短不一,长者为顺道,短者为逆道。”宋梦瑶说:“所言甚是。万物有道,人与国均乃万物之一,人若延寿,必当符合延寿之道;国若长存,必当符合长存之道;《道德经》对此有深邃见解。”站起身,抬手伸向不远处的老子像,又说:“这是《道德经》的撰写者老子,你不妨去敬拜一下。”

史之啸走到老子像面前,跪下认真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身,念道:“‘亘古圣人、道家先贤——李聃’!李聃就是老子。老子撰写《五千言》,流传后世,有人命名为《老子》,有人命名为《道德经》。后生不才,深受家父影响,粗略懂得一些《道德经》,但跟殚见洽闻的曾老夫人相比,仅是浅尝少许皮毛罢了。”宋梦瑶说:“你太自谦了。令尊说你对《道德经》的理解已经远超常人,实属难得。理解了《道德经》,也就理解了一些养生延寿之道。须知,道通天地,德贯古今,世上万事万物,虽然纷繁复杂,难有一致,但是全都包含其中,概莫能外。”停了片刻,又说:“老身清楚,一般而言,爱好历史之人,大多也为淡泊名利之人。老身不妨带你去园内走一走,对你渴望了解之事很有帮助。”史之啸忙叉手向前,激动地说:“后生万分感谢曾老夫人。”

在双胞胎孙女的陪伴下,宋梦瑶缓缓而行,史之啸跟在旁边。宋梦瑶说:“博水园建造至今已有数十年,中途经过几次修缮,风景越发迷人。令尊来过很多次,你今日却是第二次涉足,老身希望你以后能多来欣赏啊!”史之啸忙说:“原先家父屡屡让后生前来博水园,可是后生实在愚钝,一直未能答应;今日有幸踏入,亲眼目睹园内美景,心里觉得豁然开朗,对于当时鲁莽决定颇为后悔。后生在此庄重承诺:今后必将常来博水园,认真聆听曾老夫人的教诲,决不食言!”宋梦瑶指着守静池,说:“养生延寿,静不可缺;池水自流,清澈见底,身心自静,疾患少有,符合天人合一之道。老身几乎每日在园内赏花观鱼、闻香听乐,体会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妙趣,烦恼顿消,寿命自延。”史之啸看着守静池,感慨地说:“后生发现,池旁长堤亭榭相连,桃红柳绿,莺啼燕语,果然是一个清幽静谧的好地方啊!世人盛传博水园乃养生园,确实名不虚传。”

宋梦瑶淡淡地说:“博水园再好,也仅是一座园林。普天之下,既有皇家园林,也有官宦园林,其规模和气派超过博水园者比比皆是,可至今园内主人罕见寿达百岁,何故?老身以为,根本原因或许是这些人‘养生不问道,延寿未积德’所致。须知,‘养生不问道,延寿未积德’,犹如夜行不点灯、驾船不掌舵,焉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呢?”史之啸说:“曾老夫人所言极是。所谓万物皆由道生,人亦然矣,若想养生延寿,必须问道积德。不管是谁,一旦抛弃道德,都不可能真正走上养生之路,寿命也就难以延长,古今皆为如此。”宋梦瑶说:“芸芸众生,欲望无穷,差异明显,归根到底,可以大致划分成两大类,你可知是哪两大类啊?”

史之啸思索一阵,说:“众生差异,莫过于求财和求寿两大类;一些追名索利之人,本质也是为了求财。”宋梦瑶说:“完全正确。求财者,整日动脑费心、搜肠刮肚,财多时大喜,财少时大悲,大喜大悲均会伤身损体;求寿者,时时心平气和、精充神旺,遇喜不大喜,遇悲不大悲,注重各方平衡,定然远离疾患。世上万事万物,非平衡不足以和谐,非平衡不足以长存。”史之啸说:“对个人而言,平衡就是无疾,无疾才能长寿。不过,人性复杂,追名逐利,求金索银,以致命运有别、寿命难同,全无平衡而言,此乃必然还是偶然呢?”

宋梦瑶说:“追名逐利,求金索银,趋乐避苦,畏死喜生,乃是人之常理,无可厚非;如何对待,则由个人心境来决定,做到名利不缠心、金银不裹身、物为心用、行为寿想,便能逍遥一生;但是世人大多贪婪不止,身为名累,心为物役,抛弃平衡,远离天道,纵有无数财富,也未能尽享天年啊!”史之啸说:“曾老夫人能否举出一些事例呢?”宋梦瑶说:“任何一人,若能做到‘身心、阴阳、气血’三平衡,必将寿达天年。远者如彭祖,生时好养生、厌金银,寿命超越古今之人,史称八百岁;殷王亲自向彭祖问道,以求长寿之法,而彭祖却闭口不语,何也?殷王被利诱色迷,命不长矣,养生无益。近者如约百年前离世的药王孙思邈,生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医人无数,又精研养生,著有《千金方》等,多次向朝廷辞爵谢官,最终寿达百岁有余;所以命运有别、寿命难同!”

史之啸说:“孙思邈是本朝初期著名的医师,同时也是虔诚的道士,在医学上的造诣,历史当中也少有人能比肩啊!”宋梦瑶说:“孙思邈早年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探究养生延寿之术,故而精通天人之道,并以此医治了众多病患;行医时特别注重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所著两部医书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史之啸说:“孙思邈怎样以天人之道医治病患呢?”宋梦瑶笑着说:“天人之道,即天与人和谐共处之道,也就是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之道,此话听起来不难,要想准确理解却不易。我们继续往前走,老身先让你看一幅图,再做详细分析。至于前面的‘含德泉’以及旁边的‘赏雪亭’,今日就暂且不去了;等以后有机会,老身再带你去吧。”史之啸忙说:“后生但凭曾老夫人安排。”

前面数十丈远的松柏深处,便是不断散发缕缕书香的书斋——“修性斋”。众人一起进入书斋。史之啸抬眼望去,正中墙上绘有一幅巨大的八卦图,深邃玄妙,仿佛静静等待来人凝神沉思。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