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水园

《博水园》

第17章终见真人上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史祯言和魏媛锦带着史之啸、史之承前往天和山做踏青之游。望着一路上蝶舞蜂飞、莺啼燕鸣、草长花开,史祯言不禁联想起四年前的这个时候,全家人仍在逃难,啸儿突患重疾,命悬一线,幸得玄清观道士施药相救,方才活了下来。《诗经·大雅》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玄清观道士在周围居民皆已逃难的战乱之际,不离不弃,恪守本位,尽心尽责,只为经过的无数逃难人群祛病除疾、消灾送福。道教如润泽天下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大德上善当终生铭刻啊!可惜来去匆匆,忘了玄清观所处的山名和地名,只知是正处于北方众生前往南方逃难的必经之地。定居清为后,生活稍一安顿,自己便想去拜见天和山最有名的高道虚谷真人,谁料一年已过,却连一面也未见到。

过了十几日,宋梦瑶派人请史祯言来博水园;史祯言急忙应邀前往。在畅玄堂,宋梦瑶将一封书信递过去,说:“史大才子,明日你便可携此书信去天和山碧云宫拜见虚谷真人。”史祯言接过书信,小心翼翼地放于衣袖里,抑制着内心的激动,说:“鄙人万分感谢曾老夫人相助。不知拜见虚谷真人有何讲究?”宋梦瑶说:“见到虚谷真人,你也不必太过拘谨,直接说出疑惑即可。临走前,你从家里带上一套干净衣裳,以备更换;山上坡陡路窄,须要小心行走;过了望仙坡,再走一阵,看见天一宫,入内沐浴更衣,以示对虚谷真人的敬意;途中若遇有蛇,勿用害怕,避让就是,千万不可伤害;蛇亦不伤人。龟和蛇乃天和山神物,所有清为居民都不吃龟蛇之肉。”史祯言说:“鄙人谨记在心。”宋梦瑶又说:“郎梅道长昨日来到博水园,和老身聊了许久。期间,老身将你拜见虚谷真人之事述说了一遍;郎梅道长听了很高兴,说将尽力劝说师伯答应下来。明日,你去天和山碧云宫,同时能见到虚谷真人和郎梅道长。”史祯言忙叉手向前,说:“鄙人再次感谢曾老夫人的真诚相助。”

终于要见到仰慕已久的高道虚谷真人了,史祯言特别的紧张和兴奋,又谢过宋梦瑶后,回到住处。为了稳妥起见,史祯言再次仔细阅读《道德经》,揣摩里面每一字、每一句的深刻含义,遇到确实无法精通的内容,也只有无奈地叹了口气,不再纠结。

隔日,天气晴朗,史祯言离开住处,快速朝天和山走去。到了山脚,游人不绝,史祯言看见启真宫,心里有种异样的激动;往上走去,经过诸多宫观,到达天水宫时,发现门前竖立着一尊巨大的老子雕像。又走了一阵,到达天一宫,史祯言感觉浑身热气腾腾,额头早已渗出汗水,遂向宫内道士讲明意图,获准入内,沐浴更衣;捐资后,再向前行。顺着神道行走,史祯言终于望见了最高峰擎天峰,庄严神圣的碧云宫静静地矗立在峰顶中间,等待着山下芸芸众生的焚香礼拜。史祯言歇息下来,缓过了气,按住“砰砰砰”跳动的心脏,然后顺着山道继续攀登。到了擎天峰,史祯言注意到碧云宫门前有一座巨大的龟蛇同体像:龟爬地面,**扭向后背;蛇下半身以圆圈状落在龟背边沿,上半身直直挺立;蛇首和**相对而视。门口众多香客进进出出,热闹拥挤;史祯言仔细看去,居然有一名年少道士静静地站在那里。

史祯言大喜,忙穿过拥挤的众多香客,走到年少道士面前,一拱手,说:“鄙人史祯言,今日特来拜见虚谷真人;还有曾家曾老夫人的一封书信,烦劳道长转交,不胜感激。”从怀里掏出宋梦瑶的书信,递过去。年少道士微微一笑,并未接过书信,说:“真人早知贵客今日登门,故令贫道在此恭迎。真人已在院内等候,贫道带领贵客前往。”史祯言兴奋地说:“多谢道长。”

进入宫里,年少道士带着史祯言绕过玄武殿旁边的一条回廊,走到最深处的一座小院门前停下,又笑着说:“真人和郎梅高道均在院内,贵客直接进去便是。”史祯言谢过年少道士,进入院内。院内栽满各种奇花异草,阵阵香气迎面扑来,一位鹤发童颜、和蔼可亲、精神矍铄、目光睿智的老道士坐在中间的石案左边,案上放置一个茶釜、三个茶碗、一卷书轴;一位约而立之年的女冠坐在石案右边。

史祯言断定长者定是虚谷真人、女冠定是郎梅,赶紧上前跪下叩拜,激动地说:“鄙人乃河北道冀州人氏史祯言,久闻真人道通四海、德行天下,美名扬环宇,英气盖神州;心慕已久矣,一直渴盼拜见,但是真人闭门谢客已有三年,使得鄙人难偿心愿。昨日,博水园曾老夫人亲写书信推荐,鄙人才于今日得以见到真人尊容。还请真人详阅书信,鄙人不胜惶恐。”拿出书信,双手恭恭敬敬地递过去。虚谷真人接过书信,说:“史举人快起来,请坐!”史祯言这才站起身,小心地坐于旁边石凳上。

虚谷真人用手捋了捋颔下长须,微笑着说:“虚妄之名,风飘即逝,雨淋则散,何信之有?”看向女冠,又说:“郎梅,你以为呢?”郎梅淡淡一笑,说:“师伯所言甚是。虚妄之名犹如世上尘埃,并无一丝作用。”虚谷真人指着郎梅,对史祯言说:“这位乃是贫道师侄、武当山的郎梅道长。你们相互认识一下。”史祯言忙站起身,一拱手,说:“鄙人见过郎梅道长。”郎梅也站起身,一拱手,说:“贫道郎梅见过史举人。”

二人坐下。虚谷真人说:“昨日午时,郎梅来到碧云宫,说史举人屡次欲见贫道无果却不气馁,令人感动,建议贫道不妨破例一次;贫道未有明确表态。今日,史举人便携宋梦瑶的书信来到了碧云宫。”展开书信而阅,少顷放下,说:“曾老夫人宋梦瑶心慈品善,时常帮贫助弱,此举乃是意料之中。贫道年至九旬,便开始闭门谢客,规定:在道士中,只让郎梅自由相见;在俗人中,只跟宋梦瑶有书信联系。不过,贫道在此坦言,今日破例会见史举人,既不是因为郎梅的建议,也不是因为宋梦瑶的书信。”

史祯言颇为惊诧,忙问:“此为何故?”虚谷真人没有直接回答,而说:“自从安史之乱在北方爆发后,战火燃及大唐诸多疆域,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以致千里之内人亡田废,侥幸存活者被迫离开家园,不断向战火较小的南方迁徙。”史祯言说:“确乃如此。鄙人原本在河北道冀州开设学馆,上有一母,下有一妻三儿一女,生活虽不富足,但也平静安宁。孰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和唐军反复争夺冀州。至德五年,安史叛军再次攻占冀州,随即对城内百姓展开大规模杀戮;鄙人的母亲、长子、次女先后遇难,剩下四人仓惶逃难。”虚谷真人说:“逃难之路艰辛漫长而又荆棘丛生,无数逃难者倒在途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让人扼腕叹息。”史祯言说:“真人所说丝毫不差。逃难路上,鄙人亲眼目睹许多老弱病残不是饿死就是冻死,思之仍不寒而栗啊!”

虚谷真人说:“河南道易州归宁县是北方难民迁往南方的必经之地,瑞来山玄清观占地较小,三十六名道士全部坚守观内,不随本地百姓逃难。安史叛军攻入归宁县,唐军败退,叛军畏惧道教福泽四海之威,不敢骚扰玄清观。之后,唐军反攻,和叛军激烈厮杀,双方伤亡惨重。不久,叛军被灭,唐军调至易州作战,归宁县几成空城。玄清观道士心系途经的难民,早已备足药材,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最终结束,一共救治六千余难民,这些难民均保住了性命。在被救治的六千余难民中,仅有史举人因感谢玄清观救得三子史之啸性命,当即立下誓言:日后无论迁到何地,一旦生活安顿下来,定去当地道观献香敬神,拜见高道,研修道经,参悟道教;足见史举人对笃信道教之虔诚啊!定居清为后,史举人为了能来天和山碧云宫拜见年过九旬、已闭门谢客的贫道,而日日阅读道教开山之作《道德经》;在明白无法精通《道德经》、拜见贫道无望的情况下,又锲而不舍地通过寻访清为才子,期望得到他们相助,从而实现这一心愿。此情此景,当以感动任何铁肠石心之人,贫道也在其内。当然,贫道由于心存某种念想,故而在天和山碧云宫耐心等待,今日终于知晓拜见之人已到,遂和郎梅在居住的小院内等候。”

史祯言大惊,自己以往的亲身经历,虚谷真人竟然了若指掌,仿佛神仙在世,又想起百善堂主人陈水庭所说的“虚谷真人确乃当今罕见之才,通过去,晓未来,才智非凡,亘古未有”的话,心里越发尊崇,便站起身,一拱手,说:“鄙人才疏学浅,对道教和《道德经》只知皮毛,无法探究玄奥,还望真人不吝赐教。”虚谷真人说:“史举人且坐下。”史祯言坐下了。虚谷真人说:“道教在汉朝末年正式创立,尊老子为教主,将老子所著《道德经》立为道教的开山之作和重要经典。道教所涉内容广深、思想繁杂,而其精神实质,则可概括为两部分,一是穷宇宙造化之源,明万类消长之理,二是修真体道,养生延寿,既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有福;其教义就是以‘道’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个人和社会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拿起石案上的那卷书轴,又说:“《道德经》仅五千余字,然真正能领悟其精华者,古今罕见,何也?物所绊也!物之存在,仅满足感官之欲也,与心无益;若想心动,须远物而深思也!”郎梅说:“师伯所言甚是。郎梅追随师伯多年,深受师伯教诲,但自认对《道德经》的理解和领悟仍觉肤浅,欠缺透彻,遑论洞穿。”史祯言如释重负,说:“鄙人早知《道德经》非常人所能理解和领悟,故阅读时遇到难以明白之处,只得藏于心里,以待真人给予指点。”

虚谷真人放下书轴,说:“天下万物,莫不顺道依德,方能存之于世,概无例外。《道德经》从天人合一的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深原理的‘道’,并以之为终极目标,而发修身、治国等人道,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分无、有两面,道常无,乃缥缈虚空,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无尽之态。道贯穿万物,表现为万物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则必归,乃根本之特点。”

史祯言问:“鄙人多年前便存有一个疑问,至今也未解开,可否向真人请教啊?”虚谷真人说:“疑者,惑也,迷也,不知也,即不知宇宙变幻、万物运化、历史盛衰之道。人有疑,说明心在动,心动则神清,神清则寿延。贫道终其一生,只求为百姓施德解惑、消灾祈福;史举人但讲无妨。”史祯言说:“大唐原本繁荣兴盛,鼎立四海,尤其开元盛世,国强民富,万邦来朝,千秋光耀,史无其二;唐军荡平夷狄,名震天下,无人可敌,何等威风!谁料,安史叛乱一起,大唐竟是千疮百孔,满目荒凉,一片衰败。在安史叛军的进攻下,唐军溃败千里,颜面扫地。最后,大唐穷尽全国之力,历时八年,方才平息叛乱,不知是何缘由?鄙人不才,粗略读过一些史书,日思夜想也难得出结论,还望真人不吝指点。”虚谷真人和郎梅均沉默下来。史祯言有些惴惴不安,看着二人,不敢再说下去。

阅读博水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