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夺舍扶苏开始

《从夺舍扶苏开始》

第202章鲜卑8部归于秦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扶苏在北都大会乌桓人的时候,韩信的军队继续向北出发了。

他们在击败南部的匈奴人,收复了乌桓人之后,并未选择向西进攻,和蒙恬一起围攻冒顿。

而是选择了继续向北进发,为大秦攻占领土,收复当地土著。

东胡败亡之后,残余部落在南以乌桓为尊,在被以鲜卑人最盛。

鲜卑的本意是什么,后世已经无从得知了。

有的人认为,鲜就是少,卑就是陋,鲜卑是中原人对于东胡人的蔑称,就如同中原人尊自己为华夏一样。

这是不对的。

还有人说,鲜卑的名字来源于鲜卑山,就想乌桓的名字来源于乌桓山一样。

这也是不对的。

在大秦东北的鲜卑山不止一座,如拓跋鲜卑聚居的地方,就叫做大鲜卑山。

显然,是先有了“鲜卑”这个词,后来各部又以“鲜卑”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

还有人说鲜卑最初是带钩的意思。

依据是《楚辞》中有意思类似“美女腰肢细长,以鲜卑之带束之”的词句。

而鲜卑之带或许就是从鲜卑部落传入中原的,鲜卑各部落的名字也是来源于此。

也有几分道理。

......

鲜卑人和乌桓人都是东胡族裔,在生活习俗上十分详尽。

不用于匈奴这等草原部族,鲜卑乌桓是森林部族,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林中百姓”。

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髡发,也就是把头顶的头发剃掉,如同大秦的受了刑罚的犯人一样。

后世许多部族都保持了这种习俗,可能是因为剃发确实有益于在林中打猎生活吧。

他们还有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树葬,和俚语“你妈挂树上了”不谋而合。

父母死之后,子女会把父母挂在树上,三年之后再来收取。

乌桓的势力相对弱小,鲜卑的势力就比较强大了。

哪怕刚刚在冒顿单于的打击,经历了大败,他们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战斗力。

他们的社会组织关系既分散,又集中。

通常情况下,一个小部落有数百人,多的千余人。

强大的部落人数多一些,他们的首领就是部落联盟的主导者,被称为大人。

大人有所召呼,部众不敢违犯,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

现在,鲜卑人分散各地,强大的部族有八个,俗称契丹八部。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拓跋部、宇文部、慕容部、段部等等。

......

鲜卑虽败,却还有着一战之力。

眼下,大秦正与匈奴人决战,绝不允许一支态度不明的强大武装存在。

所以,扶苏命令韩信继续北上,形成对东胡全境的占有态势。

如果鲜卑人愿与大秦合作,双方并力西向,攻击匈奴人,那最好不过。

如今鲜卑人不愿意与大秦合作,扶苏授意韩信,直接灭了他们就是。

留地不留人,抓会内地修运河吧。

韩信的大军,至鲜卑山方止,日日操练,炫耀武力。

同时,他派出信使与鲜卑人交流,重塑东胡的格局。

鲜卑乌伦部自恃强大,不愿与大秦合作,斩杀了韩信派出去的使者。

犯我强秦者,必族灭之。

韩信大怒,亲自带军攻向了乌伦部,只用了三天的之间,就击溃了乌伦部,斩杀了其首领乌伦其至鞬。

韩信一把火把乌伦部的老巢烧了个精光,将俘虏的鲜卑精壮男子留在军中做苦力,女子全都发回大秦。

其他鲜卑部族震慑于大秦的军威,全都选择了隔岸观火。

他们静静围观了乌伦部的灭亡,从此之中,一动不敢动。

此战之后,鲜卑八部大人全都屁颠屁颠的跑来了韩信的大营,表示愿意听从韩信的命令,随同大秦军队一起,向西进攻匈奴。

这几个魁伟雄壮的汉子,在韩信面前,温顺如婴孩。

就这样,鲜卑人投入了大秦的阵营,彻底断绝东方援军,促进了第二次秦匈战争的进程。

随后,韩信带领着乌桓人鲜卑人,开始向西进发。

他将配合蒙恬,彻底击溃冒顿单于的军队,将草原纳入大秦的版图。

后来,扶苏在旧日的东胡之地设立了十个羁縻郡,其中八个鲜卑郡,两各乌桓郡,正式这里纳入大秦的版图。

这些郡不同于内地的郡,全都以原来的鲜卑乌桓大人为郡守,世袭罔替,相当于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可以自由的处理国内的一切事务。

不过,军事上的事情归大秦统帅,扶苏派的乌桓校尉和鲜卑校尉,就是他们的顶头上司。

为了巩固统治,扶苏还经常在他们当中制造对立和摩擦,以便维持平衡。

这种统治方式,这极大的缓解了当地酋长的敌意,促进了该地区的稳定。

随着当地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乌桓和鲜卑人逐渐秦话。

之后,当这里几乎已经与内地无异的时候,扶苏将重新推行一项名为“改土归流”的政策。

不过,这是后话了。

阅读从夺舍扶苏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