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语

《轼语》

第四百三十一章 长作岭南人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数日后。

合江楼。

月明星稀,苏轼临窗远眺,遥望楼外江景。王朝云走了过来,为苏轼披了件单衣,关心道:“夜里天凉,别坐这儿吹风,小心染上风寒。”

“无妨,我坐一会儿就回去。”一年来,苏轼收葬尸骨、助修两桥、施药救人已经把家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部分积蓄作为棺材本以备不时之需。家中日子过得越来越清苦,然而王朝云不仅毫无怨言,还乐善好施,大力支持苏轼的善举。苏轼摩挲着王朝云粗糙的手,心疼道:“你受苦了。”

王朝云与苏轼心意相通,知道苏轼因为家中越来越清贫而自责,随即露出一抹幸福的笑意,在苏轼身旁坐下,将另一只手压着苏轼的手背上,轻拍了两下:“我们种的有地,能够自给自足,惠州气候比京师等地暖和很多,无需受冻。既无饥寒交迫,何来受苦?钱物乃身外之物,能够造福于民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苏轼感慨道:“你十几岁便跟着我,随我四处漂泊二十余年,可我……”

王朝云捂住苏轼的嘴:“怎么又说这些!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

苏轼无奈地笑道:“人常说人老了就爱絮叨陈年旧事,人不服老不行喽。”

“活了八九十岁的大有人在,你才六十一,老什么老,我还要陪轼哥哥在惠州共度二三十年呢!”

苏轼想到去年九月朝廷大赦天下,同时下诏明确表示苏轼等罪臣不在大赦天下的范畴内,且永远不得北归。这意味着只要宋哲宗不死,他就要永远待在惠州,然而官家正值壮年,怎么说也是自己先作古。“是啊,我们要在惠州好好地共度余生了。不过好在这里有这么多关心照顾我们的人,此乃此生之幸啊!”

“是啊,自从表兄来过以后,惠州的官员们都对你礼遇有加。加上詹大人的照应,章大人的关心,以及此地百姓淳朴友善的帮助,才让我们在这里生活得不至于太辛……”“苦”字还没说完,忽闻屋外小惠来报詹范来访。

苏轼和王朝云面面相觑,不解詹范为何深夜来访。苏轼快步相迎,王朝云回房回避。苏轼、詹范进屋落座后,詹范解释道:“我本不该深夜打扰,实在是衙门人多口杂不太方便,故而夜晚来访。”

“詹大人找我有什么事吗?”

“我要离开惠州了。”

苏轼震惊道:“何故这么突然?”

“圣意难测。不过我私下向送诏书的使者打听了下,这次从京师出发的有三路人马,另外两路分别去韶州、广州送程大人、章大人的任命诏书了。”

苏轼惊呼:“什么,表兄和质夫也要被调走了!”他思忖片刻,揣测道,“只怕是因为你们对我多加关照之事被朝廷知道了,故而调走了你们……是我连累了你们啊!”(章楶,字质夫)

詹范宽慰道:“何来连累?不管朝廷是何目的,将我调离偏远的惠州反倒是一桩好事呢!只不过不知下一任知州是谁,是否会对你有所关照。”

苏轼感激不尽:“詹大人临走了还想着苏某,在下何德何能让詹大人如此关照!”

“不过是些举手之劳之事,何足挂齿……”詹范叹息一声,“我能为你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既然程之才要走,合江楼是住不成了。苏轼决定搬回嘉佑寺居住,免得新官上任发现自己住在合江楼连累程之才和詹范。苏轼让苏过向嘉佑寺住持打声招呼,同时让王朝云着手整理家当,准备找个吉日搬回嘉佑寺。

没多久,程之才、詹范、章楶先后离开任所,新任官员陆续到任。新任惠州知州是年迈的方子容,与苏轼之前没什么太多往来,而新任广州知州王古则是至交好友王巩的侄子。方子容刚一抵达惠州便热情招待了苏轼,嘘寒问暖,让苏轼倍感欣慰。

由于苏迈之前被罢官,一直赋闲在家,实在经济困难便向朝廷申请了恢复官职,且为尽孝道,希望离年迈的父亲近一点。没多久,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将其任命为韶州仁化县县令。既然苏迈要来岭南,苏轼想着自己今生无缘北归,不如将苏过的妻儿接过来在惠州定居,只留苏迨一家在常州宜兴县居住,一来料理薄田,二来准备贡举考试。

苏轼家中现有五口人,在嘉佑寺还能凑合住,但是范烟霏带着孩子们过来时定会再带些之前不愿走的家仆们,到时候一二十口人再寄居嘉佑寺就不合适了,必须想个长久之计。苏轼、王朝云、苏过合计着买块地建房居住,然而当三人看到所剩无几的积蓄,瞬间愁上心头。这点钱到底能在何处买地呢?虽然惠州地价便宜,但以苏轼的积蓄若想买地必须选址偏远、荒凉,惠州城是不能住的,大家便将目光放到了隶属于惠州的各县,反正朝廷只说让苏轼惠州安置,只要不离开惠州即可。

三月。

父子俩经过一番考察,最终买下惠州城外一江之隔的归善县东侧白鹤峰上的一片空地,此地原建有白鹤观,经年累月荒废后沦为空地。苏轼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来此处低价便宜,二来周边只有两户人家,环境清幽,人际简单。最重要的是这两户人家,一户住着以酿酒售卖为生的林行婆,一户住着德才兼备的书生翟逢亨一家,饮酒读书正是苏轼的两大爱好,有这样的两位邻居为伴再合适不过。

方子容得知苏轼买地准备建房,猜想对方囊中羞涩便主动送来大量资金供其建房。苏轼一家感激不尽,虽然受之有愧,但还是因为经费不足收了下来。等苏过从河源采购木材回来后,苏轼便开始着手建房。令他意外的是惠州百姓、道人、僧人们听说他要建房蜂拥而至,且与日俱增,纷纷表示出力相助。苏轼感动不已,拜谢众人。由于帮忙建造者众多,房子以最快的速度建造着。

建房过程中,苏轼又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白鹤峰上无井,用水需要下山去东江挑。虽然白鹤峰不高,但挑水上下山着实不便,于是他又决定开凿一口井,这样便可把自家连带邻居两家的饮水问题解决了。此外,苏轼还在附近栽种果蔬、蔬菜、药材,准备彻底在此地安家,长作岭南人。

阅读轼语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