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拾回春

《妙拾回春》

预备过年喽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40预备过年喽

作者有话要说:当俺不想动手的时候,各位留评督促吧~

对于敞开大门做生意,宋氏一开始是有些犹豫的,可当她见到儿子带回来的鼓鼓的钱袋和粮袋之后很快就打消了顾虑。儿子要找媳妇了,家里总不能坐吃山空吧?有事做就总比闲着强,这样挣钱虽说不如在外走镖来得容易,可那是刀口上添血挣来的,与其整天担惊受怕,不如踏踏实实的做些小本生意。

她虽是寡妇,但因年纪大了,平时出门并没有什么顾忌,何况乡间也没那么多讲究,所以即便有人眼红她家挣了钱,在闲谈的时候不无妒忌的酸上两句,但顾忌着邓知仁远近闻名的拳头,加上大家暗地里都在传她家富起来是因为她大儿子在京城做了官,到底没人真敢跑到她面前说三道四,不仅如此,村里的不少人家反而因着买豆腐而渐渐和她家恢复了来往。

刚开张的时候平羽也跟着邓知仁在外走了几回,帮着算算账收收钱,可是他那张脸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谁见了都要夸上两句,若是遇上爱说话的媳妇和大婶还要打听打听这是哪家的孩子,识不识字,定亲了没有,弄得他尴尬无比,常常被邓知仁拿来当做饭后笑料,后来他感冒了,鼻子哼哼的一直没好利索,邓知仁就索性让他在家歇着,若是有客人上门,就由他接待。

眼看到了腊月,该预备过年了。邓知仁这天在家算了算账,最近卖豆腐赚的钱足够过年用的,此外还有换来的百十斤粮食,其中豆子占了约有一半,留着用在制豆腐上,其余的都是谷子、高粱、荞麦等等,这样看的话,一年下来竟和家里三十亩田地的收入差不多,到了天暖和的时候生意也许没有冬天那么好,但是算上佃农交的租子,也足够一家四口嚼用了,何况家里还养着羊。

腊月初八是过年序曲的开始,头一天腊月初七的晚上,宋氏就开始忙碌起来,把小米、豇豆、小豆、绿豆、干枣、粘黄米、大米、江米洗净,还放了些许核桃,小火熬了一夜,熬出一大锅香浓稠滑的腊八粥。

腊月初八一早,先盛出一碗祭祖,随后邓知仁就带着平羽去各家送粥,除了本家亲戚和朋友,村中的几户孤寡也没有落下。

宋氏和温华在家里守着,一上午也收到了不少别家送来的腊八粥,有的花样繁多,还放了蜜饯,有的只有小米和豆子,都让宋氏倒进了一只大砂锅里。

半晌午邓知仁和平羽回来了,一家人在暖意融融的屋里喝了粥,又说笑了一会儿,就各自干活去了。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各家各户就要忙起来了,如果不是买不到豆腐,在这么忙碌的时候谁又愿意费时费力的自己做豆腐呢?所以在过年之前豆腐的生意一定会很好,于是邓知仁决定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每天多走两个庄子,也不再挑担了,而是把豆腐一板一板、一块一块的装到特制的箱子里架到驴背上带出去卖,各样的豆腐都多带些,不仅如此,他还把平羽叫去帮忙。

因为邓知仁每天都要去打柴,所以温华和宋氏包办了豆子的磨浆和煮沸以及后期加工,南豆腐除了自己吃的以外不再卖了,因为它的口味清淡,不符合当地人的喜好,所以每次剩下的大多是南豆腐,吃又吃不完,只好凉在院子里冻成冻豆腐,很是可惜,至于受欢迎的炸豆腐,从前是将当天没卖掉的豆腐切成小块下油锅炸,第二天再卖,可是将近过年的这几天每天几乎剩不下多少,炸豆腐的需求又极其旺盛,于是只好辛苦多做一些。

这样的忙碌付出虽然辛苦,可眼看着收入一天比一天多,还是十分喜人的,邓知仁每天卖完豆腐回家以后都把得的钱点数记账,交给宋氏保管,换回的粮食也要过秤记账,锁进厢房里,然后睡个美美的下午觉,再起来干活。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家里只有宋氏和温华,自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两人就从早忙到晚忙个不停。

因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腊月二十四一早邓知仁便被宋氏催着祭了灶王,随后吃了饭便牵着他家的小黑驴出门了。

灶糖是一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宋氏为图省事,便将之做成饼状,趁着还未冻实切成条状或三角或菱形,上面还洒了芝麻,温华直勾勾的瞧着眼前这盘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糖果,觉得口水开始泛滥了。

真奇怪,以前随处都能买到糖的时候一点也不稀罕,几年不吃糖也不会惦记,如今这么一盘简陋的麦芽糖就让她吞咽起口水来了……

她们在厨房和各屋忙碌,平羽则被留下充当保姆。

说来也挺有意思,元元最近特别喜欢粘着平羽,被她抱住了就绝不撒手,连吃饭的时候也要腻在他怀里,要是强行把她扒下来,她就扭动着小圆身躯使劲儿往回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但是元元对温华就淡了很多,除非是有好吃的好玩的引诱,否则她才不会主动搭理温华。

温华自己要忙的事情也多也杂,再说了,不管多么可爱的孩子,若是天天摆在眼前,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惊为天人的感觉了,于是在这个家里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带孩子的是个少年,拿着笤帚上蹿下跳打扫卫生的却是个清秀可爱的少女。

糊窗纸的时候温华完全没有插上手,她做的最多的就是递纸,递糨糊,本想剪几个窗花,可是家里的红纸数量有限,都是用来写春联的,没有多余的让她裁剪。

村里屠户家里新宰了两只猪,邓知仁带着精神抖擞的温华去抢购了半扇,那真的是“抢”,本来过年买肉的就多,他一要就要半扇,别人自然只能少买,屠户本着不得罪众多主顾的原则劝他少买些,可邓知仁却说他正准备相媳妇呢,这肉有大用处,让邓屠户也照顾照顾他这个光棍。

话说到这个地步,别人也不好再说啥,于是邓知仁肩膀上扛着半扇猪肉,后面跟着乐颠颠的温华回家了。

宋氏将猪肉分成十多份,留下三份,其余的都放在院子里冻上了。开了厢房,把谷子和高粱分别取了六十斤,均分成三份。邓知仁又捆了一大垛柴火,把这些东西放在小黑驴背上就出了门。

温华有些不明所以,她眨眨眼,看着宋氏。

宋氏道村里有三家孤寡年纪大了,家境不好,平日族里虽时常照看,但这过年的时节家家都有事,未必能顾得上他们,这些东西给他们送去,总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

两个时辰以后,邓知仁回来了,“粮食都给放到了缸里,肉挂在屋檐下,柴火都堆好了,水缸也满了。我从老拐家出来的时候正好遇见族长带着人给他送粮食,东头四儿他爷爷这几天身体不好,听族长说要安排他去他侄孙家里养着。”

宋氏问道,“那赵大奶奶呢?”

“赵大奶奶那儿来了个四十多岁的妇人和她十多岁的儿子,说是远亲,我去的时候正烧炕呢,听赵大奶奶的意思是让这妇人给她送终,将来许给她十亩地。”

宋氏叹了口气,“她就还剩那个院子和十亩地,这样也好,有个送终的人,给十亩地也不亏。”

二十八二十九和面做馍,宋氏蒸了一笼屉白面馒头,这是没有添加任何杂面的白面,温华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吃过这样的馒头了,一直以来宋氏家里都是以杂面为主,只偶尔在杂面里掺些白面,那还是邓知仁从县城回来探亲时才有的待遇。

她看看平羽,发现他也是两眼冒光,不由轻咳了一声,提醒他注意一下形象。

平羽脸一红,抱着元元转到一旁去了。

因为东屋的炕始终是热着的,所以如今这一家人白天多是待在东屋活动。

小元元如今半岁了,由于乳汁不足的原因,她比别的孩子更早的喝米汤、吃流食,如今她常吃的是鸡蛋羹和菜肉粥,炒米粉冲的糊糊也很受她的欢迎,加了肉汤的豆腐脑儿更是她的最爱,但是不能多吃,偶尔她也吃些鱼肉,她对甜食最没有抵抗力,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温华只不过给她舔了两口麦芽糖,她就整整两天不好好吃饭还闹腾,从那以后,一家人再也不敢让她看见麦芽糖了。

总之,这是一个胃口极好的孩子。

这几天她总是抱住什么都要啃一啃,啃得口水滴答的,宋氏说,她这是要长乳牙。

温华他们都很兴奋,不时哄着她张嘴,要看看她嘴里的牙床,其中以邓家二哥尤甚。终于——在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以后,小元元怒了!一爪子揪住二哥的耳朵死不放手的同时展开口水攻击,小腿咚咚咚踹得风云变色,二哥皮糙肉厚意志坚定,捂着胸口艰难的翻过身仰着直哼哼。

阅读妙拾回春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