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自由行

《明末自由行》

第 694 章 第692章.再教育。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为了银子,崇祯也是拼了。一方面马上指令吏部、兵部,所有的人员从福建撤出;另一方面,命令使节团马上再赶赴襄阳,尽快完成借款协议,及早的把银子拿到。为了怕中途有变,特意还命令锦衣卫跟随。

李侍问清楚,自己已被监控,现在再想要逃已是插翅难飞!

接下来的事情一切顺利。

借银的手续完成之后,李侍问被扣在了襄阳。傅宗龙表示不回去了,直接回云南老家。他本来就辞了官,使节团的任务也业已完成,朝廷对他已经没了约束力,他当是来去自由,李侍问带着羡慕嫉妒的眼神看着傅宗龙离去。

接下来李侍问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原来以为还会住在那个院子里,每天吃喝无忧,这样的日子至少能混两年。哪里知道,使节团走后,他马上就被通知,收拾行李跟他们走。

李侍问问道:“你们要送我去哪里?”

“我们是奉杨廷麟助理的命令带你去农场!”

李侍问愕然:“我在这里好好的,为什么要带我去农场?那农场又是个什么地方?”

“废话少说,让你去哪里就去哪里,你还以为自己是来享福的!”

杨廷麟,这个名字好熟啊,可李侍问一时想不起来。

到了农场一看,李侍问的心里不由得凉了半截,这就是个种地的地方。李侍问一生娇生惯养,哪里干过农活?

不过他倒是遇见了一个熟人,见了之后他大吃一惊:“卢象升,你没死?你难道也被抓来了?”

卢象升嗡声嗡气:“我是自愿来的!”

说完便不搭理他了。

在这里李侍问遇上了大明不少的官员,大多都是西南一带的,这些官员在中华军收复的时候,只要当即投降,中华军便恭送出境。稍有抵抗,全部送到了这里,这里就是一个战俘改造营!

从此李侍问就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这还不算,晚上还要听课!

这些大多是读书人,给他们上的当然都是政治课,是洗脑的。不需要你做笔记,只要带上耳朵。

开始李侍问还不当一回事,因为□□课上上的内容是他闻所未闻的,他还不屑于听。

但是课堂上的氛围,由不得他不听。

课堂上,□□首先说明了社会的发展是因为社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他还举了大量的例子:“从古到今,由于人们的发明创造社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就以衣服来说,刚开始人们是赤身裸体的,后来发现了麻,用麻织成了布。开始人的身上有了衣着,随后又发现了棉花并且种植,又发明了纺纱织布,接下来就有了我们社会现在人们身上穿的衣着。这就是社会的发展!我们把这种社会总的生产的能力归纳为一个名称叫做生产力,生产力有三个要素:生产工具和原料称为劳动资料;我们要生产什么?这就是劳动对象;还有一个就是生产者本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社会的生产力。而我们通常各位嘴里所说看不起的奇巧淫技,确贯穿了整个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之中。正是由于人们的发明创造,才使得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而在这生产力上面也有三个要素:那就是这些生产力归谁所有;他们与生产力之间所处的关系;还有就是这些产品生产出来了之后如何分配,如何在市场上买卖,最后归于谁消费,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者必须是要相互适应的,如果生产关系适应不了生产力,那么这个生产关系就会被打破或者说要调整。比如说社会上生产出来的某一种物品,经过生产者的发明它的生产成本大大的降低了,或者说这样物品可以被某一种成本更低的原料所代替,那么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就需要调整,而综上我所说的这一切一般来讲就是我们说的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既然说到了经济基础,那么在他的上面肯定也有一个层次,通常来说我们称他为上层建筑。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朝廷各级官府以及各个管理职能部门。比如说盐务,各种制造局等等,这一级一级都是相互适应,相互匹配的。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如果经济基础超过了上层建筑管理的能力,如果上层建筑的管理能力不进反退,那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我们就以大明为例,我们中原的民众是农耕民族,主要是以种田为生的。而来自于北方的威胁,他们是游牧民族,虽说他们活的并不一定长久,但是由于他们的饮食结构与我们不同,在青壮年的时候力大无比,又加上善于骑射。如果单个对抗,中原这边是会吃亏的。但是我们中原这边的百姓善于思考,善于发明创造,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我们的生产力要比北方强大的多,这是我们的优势,这是我们这边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早在100年前,戚继光所率领的戚家军,就已经在他的军中置办了火器。戚家军在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战争中由于武器上的先进占了上风,这本来是很正常,因为我们这边的人聪明。可是这些年来,大明朝廷的皇帝和各级官府干了些什么?一层一层的贪墨银子,除了克扣军饷之外,就连兵器的制造费用也克扣,大明的工匠再聪明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作出来的火器,一代不如一代。火铳一上战场就炸膛,大明的军士只能放弃自己的优势与对方肉搏。这样的战争怎么能打得赢?浑河之战、萨尔浒之战、大凌河之战,一幕一幕血的教训,把大明王朝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而我们大明境内的各级官僚和缙绅还在无端的指责民间百姓的创造是奇巧淫技,并且不屑一顾。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捆绑住了,自己把自己社会的文明往后拖!”

□□喝了一口水,继续说到:“讲到这里,其实原因早就浮出了水面,是我们大明朝廷这个政体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基础!我再举一个例子,在农业方面,我们本身是农耕民族,对于耕种有自己独特的传承。对于农作物的培养,早在1000多年之前,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就已经写了《齐民要术》这一本关于农事方面的书,对于农事方面都有一系列叙述,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是我们大明的这些缙绅们在干些什么?他们拥有了大量的土地,但是他们所考虑的是怎么样在那些无地的佃户头上收刮,可怜那些没有土地的庄稼人,常年辛苦劳作,只能得到一点微薄的收入。他们即便是有各种想法,都被残酷的现实抹杀光了。风调雨顺的年景还算过得去,可是遇上天灾呢?天灾和人祸是相连的,一旦百姓吃不饱饭,饥民们只能起来造反。现在大明各处到处烽火遍地,原因就出在这里,光靠镇压的手段是不行的!这个朝廷只能越来越弱,直至灭亡!如今我们襄阳经过了土地变革之后,集中力量研究农作物的产量。今年我们的亩产已经达到了每亩12石以上,相比大明的土地上,现在最高也只能维持在2石左右,这是何等大的差距。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生产力得到了释放以后的结果!”

说到这里,下面已是一片交头接耳。□□的一番深入浅出,道理大家都听明白了,但是以往大家都不会往这个方向想,因为自己没有好处。官员不就是读书得来的吗?当了官不就是图银子吗?至于朝廷的好坏关我屁事!

李侍问的位置是处于这些官员的顶端的,他当然都听明白了。但是听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又是一回事。他们这些官员都代表了朝廷的利益,也代表了一个阶层的利益,他们也是为这个阶层谋利益的,要他们放弃是绝对不可能的!

等到下面议论的差不多,堂上的□□继续说话了:“我知道你们心中所想,你们是不会舍弃自己那一部分利益的,我在这里也不要求你们,只不过我想告诉你们一个结果,如此下去,大明朝廷必然会灭亡,而取代他的是一个新兴的政权,是一个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权。你们可能接受不了,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这就是一个事实。你们也别担心蒙古人的侵入、满洲人的侵入,即便是张献忠、李自成之流,都能够要了你们大明朝廷的命。因为你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我们襄阳的一个纺织女工,她一天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就相当于你们大明纺织妇女的100倍还要多!你们可能还不相信,过几天我们就会组织你们去参观,到时候你们用眼睛亲眼看。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必然会引起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是一个历史洪流,任何人都无法螳臂当车。大明朝廷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他的垮台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襄阳为什么强大,那是因为我们重视生产力,重视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发挥聪明才智。那些你们嘴里所说出来的奇巧淫技,在我们这里遍地开花。我们制作的火铳,能够在100步之外准确的取人性命,而且还不会炸膛。我们要打大明,轻而易举,只不过我们暂时还不想打,因为大明朝廷不需要我们动手,两三年之内自然会垮台。你们在场的这些人,如果执迷不悟,那就是大明朝廷的陪葬人!”

堂上□□的一席话,把场下的李侍问惊出了一身冷汗。大明朝廷完了?我之前所做的那些事那就是在作死!

阅读明末自由行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