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求生记章子俊李贤

《大明求生记章子俊李贤》

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报翰林出品(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子俊啊,老夫就取一个敬字吧,就叫“敬一”如何?

章子俊喊一声,哎呀呀,实属愧领了,随即深施一礼。

古人呼名,是有许多忌讳的。《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谦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如果他人是平辈,关系好,必称字而不用名,以示亲切。生疏的人之间称名,长辈或者高者对下称名。但用字称呼某人,则表现了特别的关系。

字一般指表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个名称为“小名”或“乳名”。等长到20岁,可以绾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人了,还得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再给他起个名,也叫“表字”——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因而,古代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应该以“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自称则必须用“名”。

“字”虽然是自己的,但却是为外人称呼自己的时候准备的,自己从来不去使用。例如,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称诸葛亮为“孔明”,但诸葛亮本人却只能自称为“亮”。

此外,名与字有不同功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婴儿出生伊始,父母和长辈显然无法断定其将来的德行如何,因此,为孩子取“名”一般都选用意思比较宽泛的字。待孩子长大,至弱冠之年,其个性、禀赋包括缺点已为外界所了解,此时,长辈再为其加冠表“字”就有了表扬、劝诱、敦促之意。

章子俊的内心里却是在说,好你个陈鉴,倚老卖老得了天大的好处,还占便宜,以后别人叫我敬一了,听着很别扭,不过还算可以接受。

给章子俊取表字就代表陈鉴在无意中,属李贤阵营了,而陈鉴这个人爱看热闹,也看爵舌根子,无形中得罪许多人,可他自己还不知。

不管是谁,从贫民百姓到庙堂之上,人人都要相互抱团,不然活的很累,哪怕是像于谦这样的人物,一心为朝廷,到头来自己活的很清苦,成了孤家寡人,一样被砍头。

章子俊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像夏志明、袁洁、严祖兴、吴道宏、王存礼他们主动来结交,也是想着抱团,而且这些人的背景都不一般,起码在老家都是有明望的大户人家,家有千亩之资。

如果想指望朝廷的公正,就别想了,就说现如今这位英宗皇帝的能力不如代宗,对于这样一位皇帝,也许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因为他废除了明朝的殉葬制度,而且释放了建文帝后代(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将其关押),也因此被称为英宗。但是他对于明朝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被他直接杀死的忠臣也有数人,因他而死的官兵就有20多万,以及各地的流民,对于后面明朝的败亡,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埋下了导火索。

章子俊很明白明朝的历史,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只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观之,一个不想当官,一心想外放的章子俊,谁也不敢得罪,对谁也不想说真话,就是这样,还会莫名其妙得罪一些人,比如万安一批人,就因为章子俊跟陈鉴走的近,而陈鉴曾背后说万安的“坏话”。

当前石亨、内官曹吉祥、许彬等人弄权,把持朝政,不把内阁放眼里,在文人的眼中,对石亨等人不放在眼里,就是一介武夫,自从徐有贞在“夺门”后有功,就被英宗加封为翰林学士,进内阁参预机枢政务,又加兵部尚书。

皇上封徐有贞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武功伯,兼任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赐诰券,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作武功卫指挥使。当时,陈循、萧鎡、商辂等阁臣皆被斥遂。徐有贞成为内阁首辅,尽掌阁权,朝野内外为之侧目。而皇上对徐有贞也是倾心委任,允许他可以随时进见。

徐有贞大权在握后,便逐渐疏远石亨、曹吉祥,与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也是文人特点,谁愿意跟武臣、内官沆瀣一气,

徐有贞终于站到了人生的高峰,其实做官的水平还是有点的,在代宗时期,治理黄河、运河可见一斑,现在是首辅了,自有一帮官员捧着、跟随,这些人是为了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而为。

跟往日一样,随着三声景阳钟声响,众官入朝,今日早朝徐有贞有一件大事要做,昨夜跟众多官员商讨好的,首先由御史杨瑄上疏弹劾石亨、曹吉祥,称二人侵占民田。

这事确有,是因为皇上以昌平汤山庄、三河白搭庄、朝阳门外四号厂官庄赐东宫;以西直门外新庄村并果园、固安张华里庄赐德王;以德胜门外伯颜庄、鹰坊庄、安宁门外北庄赐秀五,作为庄田而引起的。

既然皇上侵占民田,那么石亨、曹吉祥两人也就不客气了,来一个光明正大,打着皇上的旗,浑水摸鱼了,把西直门外新庄村果园边上的民田,全部划入自己腰包。

杨瑄在朝堂上直接把此事说了个底朝天,让朱祁镇很为难,此事话里话外不就是说朕跟石亨、曹吉祥一起侵占民田吗。

徐有贞站了半天,没见皇上动静,出班道“臣附议杨大人所奏属实,随后六部中许多追随徐有贞的官员,全出班道“臣等附议。”

在这些人中,让人大跌眼睛的李贤也在列,不是说李贤看不惯徐有贞一些小人得志的样吗?

眼看着满朝差不多一大半的官员全赞同杨瑄所奏,让朱祁镇哼哼唧唧不知道这么办才好,这个……那个……朕……。

阅读大明求生记章子俊李贤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