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求学日常

《大明求学日常》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刘大夏给她倒了一盏茶。

江芸芸受宠若惊地接了过去, 越发坐立不安。

顾幺儿等了一会儿,见没有自己的茶,眼巴巴把自己的茶盏递过去, 眼馋地盯着茶壶,小声说道:“早上没喝水就爬起来了, 有点渴。”

刘大夏垂眸看着顾幺儿。

顾幺儿圆溜溜的眼珠子和他不经意撞在一起,立马吓了一个踉跄, 悄悄挪到江芸芸边上,小手想要扒拉回自己的茶盏。

别看顾幺儿天不怕地不怕, 偏最怕老师和刘大夏这种严肃正气的中年读书人。

江芸芸见状,就打算自己给他倒盏茶, 谁知刘大夏竟按下他的茶杯, 给他倒了一杯,还说了句:“有点烫。”

顾幺儿受宠若惊, 大眼珠子滴溜溜地看着刘大夏, 然后露出一个热情谄媚的笑来, 随后飞快把茶盏扒拉过来,乖乖坐在江芸芸身边。

刘大夏移开视线, 看向江芸芸。

江芸芸立马正襟危坐。

“宾之性格温和, 这次事情纯属无妄之灾。”刘大夏低声解释着。

江芸芸连连点头:“我知道我知道。”

刘大夏看了小孩故作大人样的面容, 笑着摇了摇头:“你不懂。”

江芸芸眨了眨眼。

“今上仁慈, 但朝野纷争自来不断。”刘大夏点到为止说道,随后话题一变, “你三年后科举, 如今只管安心读书,你此番能静下来心来,想要走得更高, 那很好,状元就是一个极好的开始,这意味着你比所有人多快一步。”

江芸芸听得脸颊微红。

她明明只是隐晦的期望,可所有人都好似心照不宣。

刘大夏温和地看着她:“吏部之事不是你能插手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不能再插手此事,我已经去信给宾之,希望他能尽快带你去国子监报道,你以后就安心读书。”

江芸芸尴尬地摸了摸脸,小声说道:“是他们来找我……”

刘大夏点头:“我知道,你是个热心的人,吏部改革与民有利,你自然不会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江芸芸低着头没说话。

刘大夏声音软了下来:“你自有前程,以后有你喊苦喊累的时候,可现在那是王太宰自己的事情,他一介尚书倘若还解决不了,那就更不应该让你这个小孩去。”

江芸芸沉默着,过一会儿又问道:“我只是没想到只是一个吏部改良而已,甚至算不上改革,怎么就闹得这么大。”

刘大夏揉了揉山根,疲惫说道:“新旧交替,你不论做什么,哪怕是不做,都在损害他人的利益。”

江芸芸沉默:“船坏了也不补吗?”

刘大夏看了她一眼,无奈说道:“怪不得老师给你送了棍子。”

江芸芸不服气地皱了皱鼻子。

屋内逐渐安静下来,顾幺儿一个人磕着南瓜子,吃的面前堆起了一座小山,小眼珠子滴溜溜地看着她们。

“去年冬季又短又冷,黄河口结冰,更没想到今年一入春就回暖迅速,导致堤防决口,两岸河流悉数被淹,张秋镇更是千里饿殍。”刘大夏话锋一转,说起此事。

江芸芸大惊:“黄河决堤了!”

顾幺儿也紧张地看了过来。

“是。”刘大夏点头,“前几日皇帝下诏博选才臣前往治理,我自荐去了。”

江芸芸呆了呆,好一会儿才呐呐说道:“你不是在找……”

“找到了。”刘大夏意味深长得看着她,“高皇帝确实在洪武十年时曾定下一个规矩:“凡在外司、府衙门,每年将完销过两京六科行移勘合,填写底簿,送各科收贮,以备查考,钦此。”,这句话明晃晃写在大明会典里。”

江芸芸大为吃惊。

刘大夏继续说道:“而且在高皇帝的设想中,这些督查的权力分配确实有一部分在六科,所以王太宰把六科拉入到吏部考核监督中完全是奉行祖宗之法。”

江芸芸万万没想到,朱元璋还真有这样的设想,更没想到,刘大夏竟然能从浩瀚典籍中翻阅出来。

她神色呐呐,眼神躲闪,最后实在扛不住压力,胡乱夸道:“高,高皇帝,还挺有远见的啊。”

刘大夏看着她无奈轻笑一声。”

江芸芸更加坐立不安,只好拿起茶盏来喝一口了:“其实也不是我想到的,是我之前听人说起来过的,我就是……就是借鉴而已,真的,我怎么想的出来这么厉害的办法啊。”

“但你能分辨出好坏,也很厉害。”刘大夏认真夸道。

之前的话顾幺儿什么都听不懂,但一听刘大夏夸江芸,立马附和道:“江芸就是超级厉害的。”

江芸芸在桌子底下,踢了一下顾幺儿的腿。

顾幺儿吃痛,无辜地眨了眨眼,委屈巴巴看了她一眼,然后低下头继续喝茶嗑瓜子。

“殿试结束我就要离开京城了,我要去更远的地方,吏部虽是一个好地方,但我若是想要达到更远的地方,那一定要去更苦的地方。”刘大夏看着她,轻轻叹了一口气,“治水很好,就像你给我的农事册一样,我只有亲自丈量过土地才能明白秋收春耕的难处,我也相信,我只有亲自去了黄河边,才能看清更远地方的百姓生活。”

江芸芸怔怔地看着他。

“我幼年跟着老师读书,学过无数道理,可这些道理只是听着看着,是学不会的,只有亲自去了,才能明白,老师当年如此教我,一定也是如此教你。”刘大夏温和说道,“可要做必先学。”

“其归,国子监汇聚名师,你是个聪慧的孩子,会得到很好的成长。”

“我很期待以后能和一起为官。”刘大夏看着面前面容还带着稚气的小少年,举杯,轻声说道,“为了当年在扬州时你一腔热血中的,黎民众生。”

江芸芸错愕惶恐,不安担忧地看着他,好一会儿也跟着拿起茶盏来,脸上只剩下认真,镇定说道:“多谢师兄教诲。”

—— ——

殿试考完,出成绩的时间要在三日后,但整个徐家算是彻底热闹起来了。

社交达人祝枝山和王献臣早出晚归,夜不归宿。

沈焘据说每日都去各大医馆踢馆,还闻名拜访了谈允贤。

顾清和毛澄有几场同乡聚会,也是时有外出。

只有黎循传不爱出门,窝在家里睡了两日才懒懒散散起来,考虑起拜访两位师叔的事情。

“你肯定考得上,等考上了再去找李师兄。”江芸芸正在拉弓,随意说道,“刘师兄昨日走了。”

黎循传一个激灵坐直了:“刘师叔不是在吏部吗?怎么走了?难道弹劾太厉害了,把他挤走了?”

江芸芸冷哼一声:“你怎么诅咒人家啊。”

“那好好离开京城做什么啊。”黎循传不解。

“黄河口决堤了,刘师兄自请去治水了。”江芸芸无奈说道,“我昨日想去送他,他都不愿意,叫我们以后在京城听话一点。”

黎循传大惊失色:“黄河决堤了!”

江芸芸没说话,只是重重叹了一口气。

“开年就有灾啊。”黎循传语重心长,“这几年不是南边干旱,就是中部洪涝,要不就是北面打仗,没有一年是安心日子。”

小冰河时代,自然是没有一年安心日子。

江芸芸无奈想着,偏又无能为力。

她这几日总是心神不宁。

一会儿是吏部到底能不能整顿,这关系着是否可以上下一心。

一会儿又是刘大夏那日的循循教导,满心期待。

一会儿看到墙上的棍子,想起扬州读书时的日子。

甚至她还梦到了很久很久的现代生活,那是她已经逐渐遗忘的日子。

“哎,你有心事?”黎循传凑过来问道。

江芸芸把他的脑袋推开,笑说道:“等你们成绩出来了,我就去国子监了,你说你能不能也在京城啊。”

黎循传认真说道:“肯定行,我写的可好了,一定考得很前面,然后留在翰林院,这样就可以继续照看你了。”

江芸芸好奇问道:“若是真的考得前面,你是想要去翰林院还是六部历练,还是去府县啊。”

黎循传想了想:“那肯定是在翰林院最舒服吧,看看文书,学习以前的案卷,虽说翰林院清贫了点,但非常靠近陛下啊,听说翰林就是排队等时间,时间一到立马就能升,自来就是读书人的第一选择,但若是去六部历练其实也不错,各部历练转一圈,至少也能明白是如何运转的,但若是去下面,那真是天高皇帝远,若是去了穷乡僻壤的地方,里面百姓不开化,三四年做不出政绩,那可就完蛋了,要更倒霉,碰上的长官一级压一级,那这辈子也回不来京城了,只能各地飘零了,更完蛋了。”

江芸芸仔细听着,没有发表意见。

“那你呢?”黎循传反问。

“不知道。”江芸芸想了想,为难说道,“其实我之前觉得去下面当地方官也是不错的,但你考虑得也很有道理,可我觉得待在翰林院里也没意思,若是以后眼高手低怎么办?去六部历练的话,瞧着是我喜欢的。”

两个小少年对视一眼,又齐齐叹气。

未来的路,明明已经突然间清晰起来,又猛地艰难起来,读书时的畅想在此刻全都远去。

他们在考后的每一日都在茫然又兴奋中度过。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去哪里我都觉得要完蛋。”顾幺儿拖着下巴,晃着脑袋,笑说道。

江芸芸哎了一声,拍着大腿:“对啊,干什么都好辛苦啊。”

“可不是。”顾幺儿笑眯眯说道,“还好我以后袭爵。”

江芸芸和黎循传对视一眼,突然朝着顾幺儿扑过去,一人扯着一只手。

“炫耀什么!”

“别说我不爱听的。”

顾幺儿下巴一抬,得意说道:“我爹可是镇远侯。”

—— ——

三月壬午,礼部衙门前终于张贴殿试成绩告示,这一次众人没有出动,徐叔派仆人出面。

“我觉得我们成绩会很不错的。”江芸芸站在中间的位置,安慰着。

其中倒数四人组最是淡定,齐齐表示,便是同进士都是极好的。

毛澄和顾清难得有些紧张。

“我写的有些激进了。”顾清这几日一直心神不宁,忍不住叹气说道,“陛下言:守成之君必以汉文帝为首,史称其时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至刑措,他欲效仿,却边疆混乱,水旱不止,礼义不兴,古人之成效,今日之急务。”

江芸芸安静听着。

“我所在的松江,大户土地连绵,却能层层瞒报,纳税极少,可穷者无立锥之地,却又年年重税,我自幼生活在寺庙附近,看着寺庙下的土地也越来越多,他们宁愿出家也不愿意种地。”

他叹气:“我一时不忿,多写点。”

毛澄看着他,干巴巴说道:“这些不能急于一时,你何必拿自己的成绩开玩笑。”

顾清没说话,勉强笑了笑:“总归不能视而不见。”

“我觉得问题不大。”江芸芸安慰道,“陛下仁厚。”

顾清期冀地看着她。

江芸芸继续说道:“我之前听于少保的故事,听说他当年会试第一,www.youxs.org,成了倒数。”

“但又不妨碍他成了于少保,他可是救时宰相啊。”

顾清看着她一本正经的样子,突然弯眉笑了笑。

“对!”毛澄附和道,“你素来临事有守,恬于进取,自然是有远大前途的。”

“喜报喜报!!”外面突然传来徐家仆人气喘吁吁的大喊声。

原本坐在厅中的众人立刻站了起来。

“一甲第一,毛澄!是状元,毛公子是状元!”仆人站在门口,嘶声力竭地喊道。

屋内有一瞬间的寂静。

顾清最先回过神来,转身,激动说道:“恭喜宪清!状元及第。”

毛澄怔在原处。

江芸芸也惊呆在原处,紧跟着也回过神来,开心说道:“状元耶,是状元!宪清,我就说你是大才,你于策论更为擅长。”

“二甲第一,顾清!”仆人继续说道。

还未从好友考中状元回过神的顾清,不可置信地重复着:“我,我二甲第一!”

“是。千真万确,几位名次我们都是确定过好几遍的。”仆人脸都激动红了,“一点也不会错的。”

“大喜大喜!”众人还未来得及高兴,又见有仆人跑进来,“二甲三十,黎循传,二甲八十七,徐经。”

黎循传和徐经对视一眼,呼吸加重,脸色肉眼可见红了起来。

“我就知道你可以的。”江芸芸更是激动,一把握着黎循传的手。

黎循传大脑一片空白,只是看着她脸上开心的笑,随后紧紧握着她的手,额头青筋都冒了出来,却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江芸芸只是满脸含笑地看着他。

“哎哎,快快,公子快坐下。”徐叔见徐经都要晕过去的样子,连忙端茶送水,让人坐下。

“我进士,二甲八十七,我进士啊,我中了,我真的中了。”徐经抓着徐叔的手,语无伦次说道。

徐叔看着他,红了眼睛,小心翼翼摸了摸他总是不长肉的脸,眼中带泪,笑说着:“对啊,中了,我们公子这些年辛苦了。”

徐经看着他,突然抱着他大哭起来,好似要把这么多年的心酸苦楚都发泄出来。

徐家三代人的命运啊。

自徐经一出生就系在他身上,他一个人拖着那些重如泰山的东西走了二十年。

整整二十年,他从未有过一天是轻松的。

现在,他终于得偿所愿了。

王献臣看着众人,也跟着松了一口气:“那看来我们是同进士了。”

说话间,第三位报喜的仆人也跑进来了。

“三甲二十一,祝枝山,三甲八十九,沈焘,三甲第一百,王献臣。”

三人对视一眼,都笑说着恭喜对方。

科举之路艰难,一场乡试,筛选了应天府的同学,二千人的考试只有一百的名额,一场会试,筛选的是全国的考生,全国各地的学子们齐聚于此,将近四千的考生,只有三百的名额,所以他们之前所言都是真的,他们并非天赋过人,便是同进士那也是极好的。

没多久,礼部报喜的人也随之而来,并送来明日癸未日上朝见圣时要穿的衣物,徐家再一次热闹起来,已经有人打听这个院子卖不卖了,甚至有人愿意用中城大时雍坊的三进院子来交换。

徐叔谦虚婉拒了,心中却别提有多骄傲了。

甲申日,陛下下旨赐进士恩荣宴于礼部,命英国公张懋主席,所有进士都要赴宴参加,据说那日的饭菜出人意料还不错。

乙酉日,又赐状元毛澄朝服冠带,及诸进士宝钞,江芸芸拿着大名鼎鼎的宝钞,仔细摸了摸,在确定不值一分钱后,又还给黎循传。

丙戌日,毛澄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丁亥日,毛澄率诸进士,诣先师孔子庙,行释菜礼。

直到甲午日,陛下又授第一甲进士毛澄为翰林院修撰,榜眼徐穆、探花罗钦顺为编修,第二甲顾清等九十人、第三甲陈璘等二百人,分拨各衙门办事。

谁也没想到,今年翰林院只要三个人,其余人全都分拨部门观事了,外面自然又是一片热闹,有人不高兴,也有人觉得不错。

顾清和黎循传去了吏部,徐经去了户部,王献臣去了礼部,沈焘去了工部。

但他人是如何热闹的,江芸芸已经顾不上了,因为刚刚李家来信,李东阳说准备三日后带他去国子监报道了

她,江芸芸,要去国子监读书了!

阅读大明求学日常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