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317章 洪武十年即将过去(4k)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朱标并未急着离去,因为教育改革,涉及国本,尤其是突然增设一个教育部,有太多细节需要确定清楚。

譬如人员的调动、官员的调动、职责的划分、品级、各项制度等等。

这些事都是要初步拟定的。

原本这些事情,朱标应该是要和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商量的,只是眼下看朱标显然没有这个意思。

对于教育改革,杨宪已经准备很多年了,对于朱标提出的问题,事无巨细,对答如流,甚至很多朱标没有想到的问题,杨宪也给出解决方案。

杨宪开口道:“小学阶段的教育,朝廷最好推行义务教育,也就是学校方面不以盈利为主。”

毕竟虽然大明这几年处在经济快速腾飞期,绝大部分的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温饱生活了。

可要是这时骤然多出一笔不菲的教育费,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负担得起。

到时候如果还是只有有钱人材能够上学,那么就彻底违背了此次教育改革的初衷。

按照杨宪规划,小学初等教育阶段,孩子的学费能免就全免。

最好的情况是,孩子只需要支付课本教材以及自身文具的费用。

朱标简单算了一下一所小学所需要的费用。

先不提学校建设的成本,以后每年,建筑、设施设备日常维护费、教职员工的薪俸、办公费用、给学生发放的奖学金等等。

一所学校,保守一年要往外贴五千两。

就按一个县建一所小学来算,大明疆域县城将近1500个,也就是说单是教育支出朝廷每年就得花费750万两白银。

这完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要知道赋税制度没有改革前,大明一整年的赋税收入也不过就只有1000万两。

赋税改革后,洪武四年赋税达到了惊人的2500万两白银。

然后又是经过六年时间,快速发展,再加上东瀛那边的石见山银矿,去年洪武九年,大明全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目前的最高峰4000万两。

可收入多,大明花销的地方也变得更多了。

西部的基建、军事火器战船、各式科研,再加上去年胥吏改革后,多出的那成千上万名政务员也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朝廷并没有这么多余钱。

这750万两白银里头还不包括初期建造学校的费用。

教育费用一旦起了头,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计。

就算这两年咬咬牙,让户部把这笔钱给扣出来,也不顶事。

因为不可持续。

杨宪看出了朱标的为难,轻轻摇了摇头,笑道:“花不了这么多钱。”

朱标有些担忧道:“我已经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了,总不能削减老师们的薪酬吧。”

“用不着。”

杨宪开口笑道:“一所国立的学校只要运转得当,不说转亏为盈吧,起码能够做到朝廷基本不太需要往里贴钱。”

“这又是怎么回事?”朱标闻言,这下顿时来了兴致,连声开口问道。

开办学校,不收学生学费,朱标想不到除此之外,学校还能用什么方式盈利。

杨宪没有卖关子,开口道:“拉赞助。”

赞助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二道安》:“安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在古代,当地豪绅除了会赞助和尚建寺庙,盖佛塔外,有时也会出资援助私塾。

可那毕竟是私塾,与如今朝廷开办的学校还是有所不同。

新的情况,自然就会有新的方法与形势。

杨宪接着开口说道:“可以用学校教学楼的名字在当地进行募捐,捐赠教学楼建设全部费用的人,拥有这栋楼的最终命名权,当然了起的名字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太子殿下你想,地方上那些豪绅们手里有的是钱,他们想的就是如何扬名。如今这大好的机会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又怎么可能会错过。要知道只要这所小学还存在一天,那么他们的名字也会随着教学楼,随着学校保存下来,几十年、几百年。”

朱标想了想,如果真要按杨宪说的这么做,别说那些豪绅富户了,就连勋贵们也会争相捐款。

这样能够大大减少了盖学校时的费用压力。

这只是第一步。

杨宪开口道:“第二步就是卖配套,吸引商家入驻。”

“学费虽然免费,可学生们日常里还是需要花销的,小到笔墨纸砚,各种点心吃食,大到各类书籍、一日三餐,这些都得花钱买吧。”

“如今随着大明的不断发展,百姓们生活会越来越好,消费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这些开在学校里面的商铺,生意一定差不了,学校方面完全可以和那些有意愿的商人达成协作,让他们入驻进来卖商品,免费提供场所,学校抽取三成利润,等于是躺着就有大笔银子入账。”

朱标今天是开了眼界了。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学校还能这样经营。

朱标不知道的是,后世学校里的小卖部、食堂生意不要太好,稍微大一些的学校,放出来竞标每次都要打得头破血流。

当然了这些仅仅只能是弥补一些损失而已,朝廷方面教育补助每年依旧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这个数字会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再穷不能穷教育嘛。

远在京城的徐妙云,默默看着杨宪这些日子的操作,嘴角扬起了笑容。

这世间,仿佛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他。

春去秋来。

时间飞逝。

洪武十年,在这一年中,除了杨宪推行的胥吏改革与教育改革外。

朝廷方面,老朱也是采取了一些动作。

其中两点尤为值得注意,一是严惩议政宦官,明朝政府在这一年加强了对宦官议政的监管和处罚,以防止宦官专权。

二便是奏言实封直达御前,在换了李善长后,朱元璋在这一年改了奏章处理方式,使得奏言可以直接送达皇帝,提高了决策效率。

阅读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