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为人父母

《红楼之为人父母》

284 尤老娘25 贾家女眷的命运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又过了大半年, 一日,大尤氏来看望黄娟,与她说些闲话, 顺便诉苦,让黄娟给出个主意。

从大尤氏的嘴里,黄娟才知道了贾家发生的事情。

贾老太君手上余下的银子不多了, 虽然她也想努力节省,但一家人是养尊处优惯了的, 哪里过得来苦日子?她们觉着自己已经勤俭得不能再勤俭了,以前家里的三等丫鬟、婆子都比她们现在要受用, 实在是委屈得紧。

但其实, 她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比普通百姓要高不少的,于是这银子,就很迅速地少了下去。

贾老太君愁啊, 愁得夜里都睡不着觉。她自己倒不怕, 横竖这个年纪也没几年活的了,一辈子享尽了富贵荣华, 也值了。但儿孙们可怎么办呢,尤其是宝玉, 怎么能受穷受苦, 她不得要为他好好生安排么?

贾老太君先是盯上了李纨, 她作为节妇被发还了部分嫁妆, 不似其他人两袖清风的。

于是,贾老太君便在众人面前哭穷叫苦,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这种艰难时期,一家人要同舟共济,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不能藏私。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是敲打李纨来着,如今手里还有些钱的除了贾老太君,那只有她了。

邢夫人是明着支持贾老太君的,紧跟着附和。其他人没有出声,但此举对她们也是有好处的,隐隐地站在贾老太君一边。

李纨素来是个贤惠的模样,没有明着抗声,但也是装聋作哑,只当听不明白。她心中冷笑着想,家事艰难,可众人也没真正俭省啊。尤其是贾宝玉,衣食还是她们中最好的,老太太吃小灶都拉着这个宝贝孙子呢!可他凭着什么呢?

论名分,兰儿这个嫡长孙可比他尊贵;论人才,哼,以前贾家人都说贾宝玉是个有大造化的,可这大造化在哪里?别人家的儿郎,这个年纪,遇到家里这样的巨变,再不上进的都要支棱起来,给家里的女眷们谋衣食,撑起一片天来。可贾宝玉整日里还是浑浑噩噩的,烂泥糊不上墙,长得再好,也只是个金玉其外的东西!

李家是清贵书香门第,却也没多少钱,李纨的嫁妆也不算丰厚,何况发还的只是一部分呢。那不多的银子,是要留着来傍身,用来给兰哥儿读书花销的,李纨如何舍得拿出来填了贾家这无底坑?

她是不在乎和贾家闹开来,只是兰哥儿日后要想从科举出头,必得有个好名声的,李纨默默地做了打算。

不久后,李纨接到了李家的下人从金陵送来的一封书信,是李纨的哥哥写的。信上说,李家老太太自贾家抄家后,整日地为女儿和外孙担心,一病不起,眼见着怕是时日无多了,现在是吊着口气,要见李纨和兰哥儿最后一面呢!

李纨看后泣不成声,跪求贾老太君,要去金陵看老母亲最后一眼,了却母亲的心愿。

贾老太君心中是疑惑且不情愿的,但也说不出反对的话来,人家母女生离死别的,如何能阻挡这份孝心?李家大哥还给李纨把船只行程都安排好了,一路上有人照应,着实挑剔不出理由来。

李纨要带着兰哥儿一起动身去金陵城,贾兰是李老太太唯一的外孙,当然也要送外祖母最后一程的。贾老太君您那么疼爱敏姑妈和林妹妹,那也一定能感同身受,理解的吧?

就这样,李纨带着兰哥儿收拾了些衣服用品,便匆匆登上了往金陵去的航船。贾老太君看着他们的被褥和大部分衣物都留在屋子里没有带走,心中也稍稍安定了些。

谁知,过了一两个月,李纨和贾兰也没有从金陵回转。后来,她寄来一封信,信上说李母见到自己多年未见的女儿和外孙子,心中欢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身体竟然好了起来,已经没有性命之忧了。但她舍不得女儿,执意要留下她们母子承欢膝下。自己不忍年老的母亲伤心,更担心母亲会因为自己的拒绝而病重,只能暂且不回京城了。

而且,父亲原为金陵国子监祭酒,门生朋友不少,能把贾兰送到最好的书院去求学。她想着,有父亲指导和关照,贾兰又肯刻苦读书,以后若是能从科举上有所成就,那才是对贾家最好的孝敬!

贾老太君又气又恨,好个李纨,往日的贤惠温良都是假装的,艰难时候就各自飞了,浑然忘记了自己是贾家的人,还摆了自己一道!

可李纨母子此时远在千里之外了,她实在是鞭长莫及啊!而且,贾家如今这样败落,能拿李家如何呢?

还有,贾老太君还有一个不能明言的心思:这些日子她静下心来想通了,贾宝玉真的对科举、读书什么的没有兴趣,贾家要想再兴起,能指望的只有贾兰了,可不能闹出来坏了他的前程。这孩子虽然冷心冷情的和他母亲一样,但他终究也是贾家人,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论礼法,他都不会也不能弃家族不顾的!

贾家对他们母子虽没那么看重关怀,但物质上也是没亏待了他们的,不是么?

所以,贾老太君忍住了这口气,没有去找李纨母子的麻烦,她把目光转向了家里的姑娘们。

探春才貌双全,气度不凡,而且很能干,贾家未败时,贾老太君心心念念地努力撮合探春攀上有实权的人家,但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直不能如愿。她也曾想过让探春去做侧室,但最后还是没付诸现实。不是心疼孙女儿,只是因为做妾算不上正经亲戚,对贾家的好处很有限。

现在,官宦人家对贾家是避之不及,想做贵人妾也不可得了!贾老太君权衡了许久,

给贾探春定下了一门婚事。

男方是一位外地来的富商,生意做得很大,妻子是他未起家时娶的,眼界本事都不太行,那富商发达了后便觉着当家主母上不了台面,很是遗憾。所幸妻子很及时地病逝了,那富商给她风光大葬,心中觉着也对得起她了。

妻子死后,家里有儿女要教养,又没有人打理内宅家业,在外应酬,妾室是当不了这重任的,那富商便琢磨着要娶个美貌能干,见过世面的妻子,他找到官媒帮助寻找,表示只要人才好,自己不惜重聘,也不挑剔嫁妆,女方家世也没那么讲究的。

媒婆收了他的丰厚赏钱,便很积极地帮着他找寻,她想到了贾老太君的托付,顿时眼前一亮,眼下不正有个最好的人选么?

那富商在媒婆的安排下相看了,他对年轻美貌,爽利能干的贾探春很满意,国公府家的姑娘啊,放在从前,那可是他仰望的存在,再如何也够不上的!

虽然贾家已经败落,那富商犹豫之后觉得也能接受了,甘蔗没有两头甜么,听说那姑娘很有学问,很有本事,还管过家,日后必会成为自己贤内助的,也不能太贪心不足不是么?

贾老太君心中是看不上商人身份的,又嫌弃那富商都年近四十了,又是续弦,但那富商肯给下八千两银子的重聘,这让贾老太君非常动心,但也在犹豫。

那富商见状,又满口答应自己掏银子帮贾探春准备嫁妆。这等于说,那八千两银子贾家都可以留下了,贾老太君就此下了决心。

探春默默接受了贾家‘卖’了她的事实。贾老太君是祖母,能决定她的婚事,她反抗不了。她也不是完全抗拒这门婚事的,她很清醒,贾家都这样了,她还能找到什么好人家?不趁着自己还韶华美貌,贾家在京城里名声还没消耗殆尽的时候给自己寻个出路,以后就越发艰难了。商人地位没有官宦人家高,但好在那富商家大业大,还答应让自己进门就管家。

探春的雄心没有被困窘的处境磨灭,她还是想着能自己做一番事业的。那尤家太太一个寡妇,还带着两个女儿,都能支撑起尤家,还混得风生水起,荣华富贵的,她有什么地方比不上呢?

那么,这富商就是自己能找到的最好阶梯了!这门婚事她不答应,难道还等着祖母以后把她送给人做姬妾么?

贾探春自己想得开了,很配合贾老太君的安排,但这看在贾惜春眼中,却是触目惊心。

今天贾家能卖了探春,那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了呢?贾惜春怕了!

贾惜春因丧母,自小就到了荣国府,由贾老太君教养。等大了一些,贾珍的丑事、糟污的名声她也听说了一些,对宁国府厌恶得紧,唯恐避之不及。她也看不上大尤氏顺从贾珍,无力约束家宅,任宁国府成为藏垢纳污之地,因此对兄嫂都没有好印象。

贾惜春这样的态度,大尤氏怎么会喜欢这个小姑子,没个热脸去贴冷屁股的道理,何况贾珍对自己这个妹妹也是不在意的。更在抄检大观园之后,两人就撕破了脸,大尤氏也不肯再理会贾惜春了,自己又没做过什么恶事,以前对她也算挺照顾的,可完全不见她领一点情,真正让人心寒。

因此,贾家女眷得到自由后,大尤氏淡淡地问了问贾惜春的意思,贾惜春还流露出不愿和大尤氏婆媳在一处。大尤氏听后一句话都没劝,干脆利落地独自带着胡氏就搬去了尤家老宅。

既然她想和荣国府的人在一起,那她又何必勉强?自己只是她的嫂子,可不是她母亲,没有负担她人生的责任!

这也是她从黄娟那里学到的人生态度:我可以帮助你,但自助者方能天助,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尊重他人命数!

但如今贾惜春自己上门来了,大尤氏也不能置之不理。贾惜春态度坚定地表示要出家,这让大尤氏大吃一惊。

阅读红楼之为人父母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