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之国

《词之国》

第74章但愿人长久0里共婵娟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求雨成功之后,苏轼又发现常山“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

就这样,苏轼又为百姓寻到了水源,抗旱救灾取得了彻底胜利。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灾情基本得到控制,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社会秩序也明显好转。

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因为苏轼而显得更具有人文色彩,更为后世留下千古传唱的名词。

那天晚上,皓月当空,和往常一样,苏轼呼朋唤友在超然台饮酒赏月,不免想起弟弟苏辙。

有个酒友说起孔家后代孔周翰五年前也曾在这废台上有题壁诗,感慨与亲友十七年的分离:“屈指从来十七年,交亲零落一潸然。婵娟再见中秋月,依旧清辉照客眠。”

于是苏轼慨然提笔,即席写了两首诗:“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麯眠。”“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熙宁八年(1075年),苏辙由河阳军学官改授齐州掌书记。

苏轼原以为,他在密州能方便地见到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为官的弟弟,到了今天却忽然想起,他至今也还没能与已经分别六年的苏辙相见。

尽管密州和齐州相距不过几百里,但一年来,兄弟两人各自忙于公务,密州期间终究未能相见,只得飞鸿传书、诗词唱和。

在密州,苏轼为后世留下了兄弟情深的见证——超然台和《超然台记》。

当时密州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

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

苏轼则写下《超然台记》,成就千古名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有人这样评价苏氏兄弟对超然台的贡献:

“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

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寻旧台”。

苏轼政务之余,常常登上超然台,或远眺名胜古迹,或抚琴抒发情怀。

苏轼作《望江南·超然台作》词曰: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的酒量并不大。他自己在《东坡志林》中说:吾兄子明,饮酒不过三蕉叶。吾少时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也。蕉叶是古人对最小酒杯的代称。饮器中,钟鼎最大,梨花蕉叶最小。

中秋佳节那晚,估计苏轼喝得也不多,然而他醉了。

他格外想念弟弟苏辙,无法抑制的感情,化为洋洋洒洒的倾诉,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留下了超然台上“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旷古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苕溪渔隐丛话》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说法极端却并不过分,这首词把情、景、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把人间的冷暖、现实的无奈、命运的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珠玑。

如今,每到月圆我们都会想到它,每逢秋天我们也会想到它,每每有离别和思念我们还会想到它。即使在苏轼逝去九百年后,我们仍然能够听到歌者的咏唱。

在密州,苏轼治事之余,文学创作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密州先后创作并留世的诗词共230余首,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尤以前面提到的“密州四曲”最为流传,无愧千古绝唱之名。

《江城子·悼亡妻》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哀婉,流露了对妻子的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超然,表达了对弟弟的情;《望江南·超然台上做》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自我解脱,反映了对故土的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表现了对国家的忠。

“密州四曲”中的一词一句,无不深刻展现出苏轼厚重的家国情怀。

密州时期,也是苏轼超然旷达思想形成的初始阶段。经历初到密州的落寞孤寂,苏轼开始接受《庄子》“齐物思想”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观点。《超然台记》,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超然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对他的思想从苦闷到超然的诗意总结。

在密州勤政为民的两年多时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蜕变。在成长为一名干练正直的地方官员的同时,也为以后主政地方为民造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转眼之间,苏轼在密州的任期将满。京城传出消息,苏轼即将改知汝州。

在给继任太守的赠答诗中,苏轼深深地自责未能救民于苦难。

苏轼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字,一字不救饥。”

临行前,苏轼又登上常山,在《留别雩泉》中写道“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表达了他对密州这片土地的热爱。

正当苏轼既兴奋又担忧再次卷入政治党争漩涡的时候,朝廷改变主意了。朝廷诏谕,苏轼由知汝州改为知河中府。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带着遗憾和依恋,苏轼离开了密州。沿途看到村落凋敝、满目凄凉,苏轼心中十分难受,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攲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密州百姓的愧疚之情。

九年之后,1085年5月,苏轼赴登州(今山东蓬莱)任知州,专程路过密州并逗留几日。苏轼故地重游,又登超然台,百姓对他争相欢迎。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当年救治的弃婴也已长大成人,苏轼倍感欣慰。

熙宁十年(1077年)正月,赶赴河中府的苏轼途经齐州,当时苏辙和其家眷都在齐州,苏轼想去和弟弟一家相见。但没想到,苏辙竟然不在家,已经先行一步前往京城。

阅读词之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