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无名英雄

《三国之无名英雄》

第四十七节 窥本质永年问道 授学识怀清传书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私塾内,被李睿一番忽悠,一众老粗都觉自己聪慧不少,自我感觉良好。

李睿此时却泼冷水道:“虽得其理,然欲调兵遣将,统率三军,学识亦不可少。诸位兄弟中,何人做过学问,且告知于我。”

一听要读书识字,一众莽夫当场就怂了,只有冯家兄弟和寥寥几人,将手举了起来,额外还多了两只纤纤玉手。

撇开两个于战无用的女流之辈,只有六人胸藏笔墨。

虽然少得可怜,但乡野之人,大都不学无术,二十多人能有六人做过文化,已经让李睿十分欣慰了。

示意众人将手放下后,李睿道:“黄巾之后,睿欲将生平所学,著成兵书,今四册已成,今日便授予诸位兄弟。”

“能文善字之人,当勤加研习,以求融会贯通。”

“胸无点墨之人,当从识字学起,虚心向能者求教,以求早日通读睿之兵书。”

冯家兄弟等几个文化人,听说能拜读李睿兵书,皆是兴奋无比,个个抚掌而笑。

一群目不识丁,却又志在疆场的莽夫可就惨了,个个愁眉不展。

李恒便是其中之一,只见他郁闷道:“怀清啊,做文化需日积月累,甚是磨人。为兄知你过目不忘,记性非常人所及,方才既有万物本质一说,那这记忆之法,可有本质?如能窥探一二,岂非事半功倍?”www.vmatch.net 时空小说网

“大哥好痴话!”李恒之言一出,惹来众人耻笑道:“此乃天赋之才,岂有捷径可言?定是大哥吃不得苦,方才有此歪理邪说!”

李睿心中却小吃一惊,暗忖自己这个大哥确是天资聪慧。

刚才他予众人传道,言遇事当先求其本质,众人皆是只得其表,而不得其里。

只有这李恒,一点即通!

若他能将李睿的兵书融会贯通,将来定是一代名将!

欣慰之余,李睿略加思索,向李恒发问道:“永年哥可曾记得,光和七年(184年)六月十五,你在做甚?”

李恒不知李睿为何有此一问,但听到四年前的六月十五,他一脸兴奋道:“那是自然!当日,我义军在甘陵城外,大破二千黄巾贼子!”

“此战,乃我义军首次不赖怀清之谋,凭借战阵与手中兵刃,正面击溃贼子,取得大胜!此情此景,李恒恍如昨日,终身难忘!怀清此问,不知是何用意?”

其余众人一样也是满脸疑惑,不知道李睿的意图。

李睿并不着急回答李恒的问题,而是追问道:“永年哥果然好记性,却不知上月十五,你又做了些甚?”

李恒闻言一楞,思索枯肠后,吱吱呜呜道:“这……许是陪二毛这厮喝过场酒?”

刚说完便觉不对,又改口道:“哦,不对!许是去了城北闲逛?额……又或是在院内练武?”

李恒一股脑说出好几件事,但众人看他的神情,便知道这几件事他虽然上月都干过,但明显不确定是不是十五那天做的。

李睿见状笑道:“陈年往事,大哥尚且记忆犹新,为何这上月之事,反不如乎?”

李恒闻言争辩道:“这有何怪?杀贼之举铭心刻骨,岂可与寻常琐事相提并论?”

李睿闻言一拍讲桌,指着众人大声道:“然也!记忆之术,本质为何,铭心刻骨四字,便是答案!”

众人一听这记忆之法,还真有本质可言,个个对着李睿拍案叫绝,直呼高明!

不过冷静一想,也有人提出了疑问:“刻骨铭心之事,只可顺其自然,岂能人力为之?”

李睿见众人孺子可教,脸上露出了一个不善的笑容。

一众莽夫见李睿笑得诡异,不禁打了个寒颤,顿觉他们这村长接下来要说的话,绝非是什么善茬……

李睿嘴角上扬,对着一众莽夫道:“李睿有计,可使诸位兄弟读书识字,铭心刻骨!自今日起,胸无点墨之人,不得言语,只可行文达意!”

噗!

一众老粗跳了起来,李恒带头叫道:“怀清好痴话!我等老粗,大字不识,如何行文达意!又如何请教兵法!怀清不可欺负我等老粗!”

李睿坏笑道:“永年哥莫急,李睿只说尔等不得言语,然肢体动作,涂鸦绘画,亦可明言咏志。君不见哑疾之人,亦有交流之道?”

众人闻言大窘,暗忖这大庭广众之下,要一八尺爷们像个哑巴一样对着别人手舞足蹈,出丑于人前,简直羞煞人也!

最后排的两个女人,脑补了一番画面,居然忍不住掩嘴偷笑起来。

李恒有苦难言道:“若反复尝试,仍是无能为力,又当如何是好?”

李睿道:“若反复数次,仍不达意,诸位兄弟方可开口。此时懂文识字之人,可将言下之意,书成文字,教授给对方。如此为学,定是刻骨铭心也!”

几个知识分子闻言,交头接耳嘀咕了一番,皆感李睿所言之法虽然繁琐,但却是甚得章法,心中惊叹不已。

李睿接着道:“此法开头虽难,然若能持之以恒,不消半年,摆弄日常笔墨,当是全无问题。”

“再者,行文识字,实则亦有章法可循。”

说罢李睿提起笔墨,在纸上写下一大字,然后张挂在墙上道:“冯启!”

冯启即刻应声:“到!”

李睿道:“此乃何字?”

冯启道:“此乃马字。马者,坐骑也。”

李睿点了点头,又把墙上的纸撤了下来:“今睿口中再言马字,诸位兄弟脑中所想,为马之形,又或马之文?”

众人闻言思考了下,发现脑中出现的都是那匹彪悍威武,追风逐日的骏马身影,于是异口同声道:“马之形也!”

李睿点头道:“然也,诸位兄弟当谨记,文以达意,意可传形,以形忆文,事半功倍也!”

堂下众人闻言,又是一阵感叹,皆感这第一堂课,上得受益匪浅。

最后,李睿将自己编纂的四册兵书,交给了冯启兄弟,并叮嘱二人抄写数份,分发给诸位兄弟。

李睿美其名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没有什么比亲手抄一遍书,更能领会其中的精要了。

实则是因为李睿自己懒散,人多力量大,当时没有印刷术,这办法自然比他亲手抄二十多份,要省事的多。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李睿认为战场之上,形势万变,为将者临阵指挥,最重要的不过一个“变”字!

因此他将自己所著的兵法,取名《战变术》,目前已完成其中四册,分别名为《阵型篇》、《谋略篇》、《补给篇》及《兵甲篇》。

其中《阵型篇》和《谋略篇》乃是正统的兵法书,李睿在书中记载了自己治军布阵,临敌应变的各种策略心得。

书中清晰地反应了李睿的作战思想:重守而不重攻,以阵守,以谋攻;先全己,后破敌!

《补给篇》并不是完成品,目前看起来更像是一本农业著作。

凡战者,千里运粮,十至二三。故孙子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虽说兵贵神速,但纵观古今大战,鲜有数月便决胜负者,都是短则半年,长则数载。故李睿认为孙子言“因粮于敌”只是其一,其二便是取粮于当地。

《补给篇》中记载了全国各地各类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土壤要求及长成时间。无论军队战于何地,只要根据地域及当时的节气,从书中选取适宜的农作物,让后勤兵士开垦栽植,数月之后便可收获以充军粮。

李睿虽然饱读天下诗书,但《补给篇》的成书,刘全和王勋两人帮了不少忙。

两人通过飞鸽传书,帮助李睿收集了全国各地大量农作物的信息,书中自然也记载了使农作物早熟的方法,虽然目前只有樱桃,但各地的人正在不断尝试。

李睿相信今后此书会不断地完善,并且他还会增加一些辎重运输方面的内容。

《兵甲篇》,顾名思义,记载的乃是各类兵甲的打造之法。

黄巾之乱时,李睿曾用桌椅和简易的铁皮,制作过一种大盾的雏形。

除此之外,李睿脑中还构思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兵器,他将其画成图纸,尽数记载于此书之中,将来可作为这支私军的制式装备。

此书李睿本是想第一个传给李柱的,毕竟他家世代铁匠,对书中所述,更能领会。

只是李柱本就粗人一个,如今又在学习锻治技术,李睿怕他难以两全其美,所以这事只得暂时搁置,让他先安心学艺。

……

至此,李睿妥善布置,双管齐下,使行商之人忙碌于外,从军之人研习于内。

行商由于皇榜加身,整个王氏商行在全国的形势,可以说是势如破竹,财源滚滚而来。

读书识字的李恒等人,根据李睿指导的学习之法,坚持不懈,也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半年之后,一切趋于稳定,众人终于有了一些空闲时间,也终于有人想起了初入京城时,闲谈起的那位京城“第一美人”……

阅读三国之无名英雄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