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真实

《世界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真实》

我们与故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事实上,从古到今、从智人到人类,“故事现实”早已顺着进化链,深入人心、骨髓、基因,甚至是我们的灵魂深处。

就如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所说:

“就算到了2018年,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两根木棍钉在一起就成了上帝,墙上一张五颜六色的海报就成了革命,而在风中飘扬的一块布就成了国家。你当然不可能看到或听到法国,因为法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但你确实可以看到三色旗,听到《马赛曲》。于是,靠着挥舞国旗,咏唱国歌,国家就从一个抽象的故事变得现实且一触可及。”

那么,如果我们只要带着“故事视角”,就会发现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国家是故事,权力是故事,宗教是故事,神谕是故事,意义是故事,崇拜是故事,榜样是故事,荣誉是故事,奖牌是故事,排名是故事,品牌是故事,公司是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更是做成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无论这个事业是创造产品、提供服务、亦或是制定政策。

甚至就连人类情感,也需要一个故事——比如钻戒,并没有实用价值,带来的是经济压力、仪式、记忆、以及对故事真实感的相信——这个故事就是爱情。

而如果更抽象地来看,我们可以说:

本能——就是基因所书写的故事;

欲望——就是本能所书写的故事;

钞票——就是文明所书写的故事;

资本——就是钞票所书写的故事;

团体——就是利益所书写的故事;

认知——就是大脑所书写的故事;

意识——就是神经网络所书写的故事;

爱情——就是激素递质所书写的故事;

痛苦——就是趋利避害所书写的故事(得不到利是痛苦,避不了害还是痛苦);

希望——就是颅内模拟所书写的故事;

等等。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与危言

因为这仿佛是说,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充满逻辑与理性的我们,竟然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正身处在一个个虚构的故事之中。

那么,在科学大行其道的文明社会,虚构故事真的可以无处不在,并掌控了每个人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我们与故事的“真相”。

从环境层面来看

第一,我们从小接受的环境教育,就是要相信故事。

早在我们的心智和情感,都无法独立判断出故事真假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师长、邻居和习俗文化,就在不断重复给我们讲述各种故事。

而待到我们心智和情感成熟之时,我们已经与这些故事相处的太久,并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包括精神与物质),所以我们不仅主观不愿去否定这些故事,反而还会想尽办法,去合理化这些故事,并渴望与这些故事,岁月静好地一起长久生活下去。

更甚至说,彻底否定某个故事,令其轰然坍塌,就会导致某人(或千千万万人)的精神崩塌,因为环境植入的故事,在与我们一同成长的过程中,参与构建了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生信仰,而这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底层逻辑。

换言之,如果一个故事已经嵌入到了我们的整个人生系统,那么我们就只能把故事视为——我们人生的“真相”。

第二,人类文明所有的机构和体制,都是建立在故事之上的。

显然,在很多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那些质疑(大家所深信)故事的人,都会遭到排挤、孤立、打压,甚至是迫害。所以,仅仅是在颅内模拟去质疑故事的真假,就足以让人感到惶恐与不安。

而如果我们,真的就像“量子遂穿”一般,神奇地“推翻”了某个虚构的故事,那么与这个故事相关的一切,都将会失去意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义,而这则可能意味着——国家法律、社会规范、经济体制的损毁与崩溃。

例如,美国的“米兰达警告”(mirandawarning),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提醒犯罪嫌疑人去洗脱罪名,但这个“米兰达权利的故事”已经(通过好莱坞电影)深入人心,成为了美国司法文化的象征与共识,所以最终,这个“故事”变得不可被撤销,或被推翻。

第三,有时我们总认为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就是所谓的“真相”,仅仅是因为,这是环境给予我们的唯一信息罢了。

也就是说,缺少了必要的信息,不仅失去了选择权,也失去了(逻辑)判断权,而在此时,我们的天性就是——把仅有的故事当做真相。

从进化角度来看

第一,相信故事,是编码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因此,我们特别拙于判断虚构与真相的差异,毕竟我们要无视两者的差异,才能生存,过于计较,就会受苦,而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就是痛苦,而不是什么所谓的“真相”。

例如,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了痛苦,无论在他的经历中,是不是真的有人想要伤害他,痛苦的感觉对他来说都无比真实,所以在他看来——“一定是真的受到了伤害”。

而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的感受与情绪,并不能精确地反映真实的世界,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例如,一个人物拥有丰富的背景故事,就会让人感觉特别真实,美剧《西部世界》中的人工智能都会拥有一段独特的背景故事——让其行为动机具有目的性与合理性,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第二,真相往往会与本能冲突,顺从本能,就是相信故事,而对抗本能,就会得到本能给予的“化学惩罚”——如闷闷不乐、抑郁寡欢、痛不欲生——这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大概率所无法忍受的。

例如,大多人总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却又低估了别人的能力——这种自利性认知偏差,往往就是因为,如果清醒地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就会令人产生不愉快的负面情绪。

第三,进化偏好产生的本能算法,控制了我们(大部分)潜意识的计算,但在科学视角下,这些偏好——其实是偏差(或说是偏误),而它们与故事密切相关。

例如,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那些感性、绝对、神奇又显而易见的结论——这往往来自故事,而很难理解和接受,那些理性、相对、枯燥又逻辑抽象的结论——这往往来自真相。

例如,人们能够同时相信好几个相互矛盾的故事——这是本能算法压制智能算法的结果,不然我们的理性逻辑,是不会违反矛盾律的。

现实中,人们一方面可以善于扭曲信息,另一方面又容易相信扭曲的信息——这看似矛盾的进化偏好,却为故事的编造与传播,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第四,故事能让大脑产生“心灵同步”。

卡迈恩·加洛在《像ted一样演讲》指出,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大脑的相关研究发现:

“故事的确能够使观众和演讲者的大脑同步,即:演讲者和观众的大脑,呈现出结合的、暂时对接的、互动的模式——可以称之为「大脑与大脑的耦合」。简单地说,观众的大脑映射了演讲者的大脑反应(即激活区域相同)——这确实体现了演讲者和观众的心灵融合。”

第五,一个连贯的故事,期间有起伏,最后有结局,会让人感到精神愉悦。

不为别的——什么让我们感到舒服爽,我们就愿意相信它,相信它是真的、对的、好的——否则就要拒绝舒服爽,这是本能算法所抗拒的。

从个人利益来看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这样说道:

“如果你因某个故事之名——给自己造成痛苦,你的选择是:「我要么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要么就是个容易受骗的傻瓜。」但如果你是因某个故事之名——给别人造成痛苦,你的选择则是:「我要么相信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个故事是真的,要么就是个残忍无情的坏蛋。」而因为我们,既不想承认自己是傻瓜,也不想承认自己是坏蛋,只好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那么,对于非故事之名带来的痛苦,此时自我编造的故事,则可以免除或缓解痛苦。

例如,经历分手、离婚、背叛的人,都会编织出一段自己臆想“合理故事”——分手是对方不配,离婚是对方不好,背叛是对方不忠——来安慰并说服自己接受现实。

例如,大部分人在失败过后,总会给失败的原因,编织出一个推卸责任的“合理故事”。

显然,只要编织出一个“合理故事”,就可以成功解释自己的“失败”,从而避免直面“自我否定”的现实,最终让人远离痛苦的感受。

事实上,痛苦虽然只是生物体趋利避害的“手段”——是感受系统所编写的化学故事之一,但它却无比的真实,真实到足以让我们把与之相关的所有故事——都认定为“真相”。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所了解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听说”,这其中必然会有很多的错误,或说是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并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或是立刻产生影响——因为,只有在“特定”时刻,这些故事中的错误,才能有机会“浮出水面”。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听说”的故事之上——进行推理、决策和选择,以及产生感受、观点和认知的——只不过我们远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此,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我们接触到的大量信息,大多都是故事,远远不是真相,但我们却无法事无巨细逐一验证,而只能把“方寸之地”在颅内默许成“整个世界”,就如同我们:

看到个例就假设群体,

看到字句就揣摩言外,

看到片段就意会全篇,

看到一帧就脑补动画,

看到局部就推想全局,

看到一些就以为所有,

以及等等。

这些都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虚幻的确定感,以及以偏概全、自以为是、以己推人的“副作用”。

那么,与之呼应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和观点,大部分都必然是主观的,而主观性,就源于这些“听说”的——故事。

于是,再配合上——大部分人觉得正确就是“正确”,大部分人的共识就是事实,大部分人认同就可以执行的民主——这就是故事,为大部分人所提供的一种只要相信,就可以获得的“福利”。

甚至有时,为了更多更长远的利益,哪怕故事违背了我们自己的初心、愿景、观念与原则,我们也会不顾一切的为故事——摇旗呐喊。

可见,对于个人利益及生活,真相——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要,故事——才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现实”,即:故事现实。

从文明运作来看

文明的基石是合作,而驱动人们精诚合作的,始终都是——故事,而故事并不需要忠于真相、或服从现实——它只需要“相信”。

换言之,人类文明,既然是建立在故事之上的,那么它自会演化出一套机制,去“容错”故事的非现实性,以让自己可以长久稳定地运行下去。

就如,一个想象的命运共同体,这其实是一个幻觉,但“命运共同体”却是最强大的——组织力量、社会力量与人类力量。

所以,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相之上,而是生活在故事之上。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人类内心对确定感的追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得到最多的只能是虚幻的确定感,而虚幻的确定感,既依赖于虚构的故事,同时也编写了虚构的故事。

也就是说,虚幻的确定感来源于,其自身所编写的虚构的故事,这本身就像一个“故事”。

(本章完)

.

阅读世界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真实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lawace.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